髌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9-12-09周成刘晋波罗正益陈小莹罗道首冯婵
周成,刘晋波,罗正益,陈小莹,罗道首,冯婵
1.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1495;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1495;*通讯作者 周成 joezhou038@126.com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是一种来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结缔组织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骺及邻近的干骺端,不规则骨及扁骨少见,发生于髌骨的CB 更为少见[1]。目前髌骨CB 主要为个案报道,其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 例髌骨CB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CB 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 例髌骨CB 患者,其中男3 例,年龄分别为20 岁、25 岁、28 岁;女1 例,年龄20 岁。病程3 周~2年。临床症状:4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处疼痛、局部肿胀及活动受限,深蹲及上下楼梯时尤著,其中2 例因膝关节外伤致疼痛明显加重。4 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 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术,2 例行单纯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病理诊断为CB,其中2 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
1.2 影像学检查 3 例行X 线检查,2 例行CT 检查,4 例行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4 例病灶大小分别为3.5 cm×2.5 cm ×3.1 cm、2.9 cm×2.1 cm×2.7 cm、1.1 cm×0.9 cm×0.6 cm、1.5 cm×1.4 cm×1.1 cm;其中病例1、2 合并ABC,膨胀较明显,可见分隔及分叶改变(图1C、2C);病例3、4 病灶较小,膨胀改变及分叶不明显(图3C、4C)。X 线和CT 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中断,病灶密度欠均匀,4 例均未见明确钙化(图2A、3A、4A)。2 例行CT 检查,CT 值约40~60 Hu,边缘可见硬化(图3A、4A)。4 例MRI 表现为不均匀T1WI、T2WI 高低混杂信号(图1B、1C、2B、2C、3B、3C、4B、4C),灶周不同程度骨髓水肿及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图1D、2D、3D、4D)。
2.2 病理学特点 4 例手术刮出物呈棕色至暗红色,部分有沙砾感,部分含血性成分。刮出物用95%乙醇湿固定,送病理检查。镜下见刮出物主要由软骨母细胞、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软骨样基质组成(图4E、4F),内可见特征性的窗格样钙化呈线状环绕每个细胞,使软骨母细胞的界限更清晰(图4F)。免疫组化检测示软骨母细胞S-100 蛋白阳性(图4G)。
图1 男,20 岁,左侧髌骨CB。
图2 男,25 岁,左侧髌骨CB。
图3 男,28 岁,左侧髌骨CB。
图4 女,20 岁,右侧髌骨CB。
3 讨论
3.1 概述 CB 又称为成软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来源的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1%~3%[2]。,胡新杰等[3]研究认为CB 发生在非管状骨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23.4 岁)明显高于管状骨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13.8 岁)。本组病例发病年龄20~28 岁,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CB 好发于长骨骨骺和骨突部,也可以发生于长骨骨骺和骨突以外的不典型部位[4]。CB 发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2~3∶1[4],发生于髌骨CB男女比例更大,Moser 等[5]报道其男女比例为7∶1;陈永亮等[6]报道31 例髌骨CB 的男女比例为3.7∶1,与Trebse 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组4 例髌骨CB 的男女比例为3∶1。髌骨CB 临床上以膝前区疼痛为首发或最主要的症状[1],深蹲及上下楼梯时症状更加明显,偶因外伤致疼痛加重,本组4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处疼痛、局部肿胀及活动受限,2 例因膝关节外伤致病理性骨折而疼痛明显加重。既往研究认为CB 是一种良性肿瘤,近年偶有报道其具有侵蚀性生长、转移等组织学特点,是一种交界性肿瘤[8]。但随访本组病例均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需继续随访观察。
3.2 影像学特点 髌骨CB 与典型部位CB 的影像学表现有部分共性,X 线和CT 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中断,病灶内可见骨嵴,边缘可见硬化,周围软组织肿胀及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MRI 呈T1WI 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 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其内可见结节状及分隔样T1/T2 低信号影。上官景俊等[9]研究认为钙化、不成熟的软骨基质、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软骨母细胞丰富等因素是CB 在MRI 上呈低信号的病理学基础,本组4 例在MRI 上病灶内均可见T1/T2 低信号影,符合上述观点。髌骨CB 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病灶通常不大。病灶常小于整个髌骨的50%,直径多为1.0~3.5 cm,常小于2.5 cm;囊腔一般不呈膨胀性生长[5]。Casadei 等[10]研究认为若髌骨病灶呈膨胀性生长,则合并ABC 的可能性增加。本组病例1、2 合并ABC 病灶较大且有膨胀改变外,病例3、4 均较小(直径1.0~1.5 cm)。②病灶分叶不明显,可能与发生在较小组织(髌骨)内、骨皮质破坏早、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而及时就诊致肿瘤生长时间较短有关。Bloem 等[4]纳入104 例CB 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现髌骨CB 若发生分隔及分叶,则很可能合并其他占位性病变;本组病例1、2 合并ABC有分隔及分叶,与该研究相符。③病灶中钙化少见。典型部位CB 出现钙化几率较高,约为50%[11]。本文4 例均未见明确钙化,病例3、4 行CT 检查示病灶密度欠均匀,CT 值约为40~60 Hu,比软组织密度高,可能与肿瘤较小且生长时间较短,CT 尚不能显示未聚集的微小钙化有关,与韩志巍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④病灶合并ABC 的几率较大,文献报道10%~15%的CB 合并ABC[2],这种现象在不典型部位更常见[13],覃康等[14]报道9 例髌骨CB 中有7 例合并ABC。本组4 例中有2 例合并ABC。
3.3 鉴别诊断 髌骨CB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原发ABC:病灶膨胀较明显,分隔多见,MRI 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两者鉴别较容易,但继发ABC 较原发ABC更多见,且髌骨CB 合并ABC 的几率较高,故发生于髌骨的ABC 需特别注意是否有原发CB 的可能。②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较CB 晚,病灶一般较大、膨胀明显,典型特征是皂泡样改变,灶周无硬化边,其内无钙化,一般容易鉴别,但髌骨CB 钙化也少见,如病灶较大、膨胀性较明显时鉴别有一定困难。③内生软骨瘤:多发生于四肢短管状骨,病灶膨胀较明显,病灶呈单房或多房透亮区,钙化与骨化常见,而髌骨CB 钙化相对少见,如出现较多钙化,影像学鉴别较困难。
总之,髌骨CB 一般体积较小,膨胀及分叶不明显,病灶内钙化少见,MRI 检查病灶内T1/T2 低信号常见,合并ABC 的几率较大,影像学表现有其相对特征性,诊疗过程中需充分利用CT 和MRI 检查各自的优势,全面分析影像学特征,紧密结合临床和病理学检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部分病例影像学检查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