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矿区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及大中修安全管理
2019-12-09王江
王 江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铁路运营公司,山西 长治 046031)
煤矿铁路重载列车开行和列车计长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给铁路线路钢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或变形,加大了矿区铁路运输压力,引发多种铁路线路病害。针对该现象,需加强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定期开展大中修,延长铁路的使用寿命,保障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1 矿区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及大中修安全管理不足
矿区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及大中修施工流程复杂、内容繁多,表现出如下不足,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
第一,养护与管理不到位,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及大中修施工专业性较强,矿区铁路日常养护不到位,安全管理针对性不强,影响矿区设备正常运行;第二,施工安全管理不足,铁路工务大修施工安全隐患较多,施工单位缺乏安全意识,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不规范标准,易引发安全事故,危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与铁路运行安全;第三,养护工作不到位,铁路养护需涵盖铁路结构的各个方面,检测内容较多,单纯依靠养护人员的检测,难以全面发现铁路线路存在的病害,铁路易在运行期间出现安全事故[1]。
2 矿区铁路工务日常养护及大修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2.1 加强矿区运输与生产方交流
在开展矿区铁路工务大中修施工前,责任部门需组织各部门领导、工程师及主要技术人员,开展施工协调会议,结合铁路生产现状,制定完善的大中修方案,为后续线路大中修施工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在铁路工务大中修期间,需安排专门的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整合施工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运输调度部门,实现运输调度与施工现场的全过程交流,保障施工需求的全面落实。
另外,针对矿区铁路的日常养护工作,矿区主管单位需推进小型机械化保养,强化日常养护成效,减少养护成本。建议工务段根据矿区生产现状,全面清点工区仓库应用的养护设备,对老化或落后的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换,实现道床捣鼓、清筛与钢轨打磨等养护工作的机械化作业,提高铁路养护质量。
2.2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铁路大中修施工工序复杂,安全控制点较多,施工单位需加强安全管理,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施工操作,提升大中修安全管理水平。
第一,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施工单位需在前期准备阶段,开展书面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铁路大中修中的特种作业,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工作。同时,针对大中修施工中的多工种交叉作业,需分别向其介绍安全防护措施,并由相关单位配合,方可开展施工。以工务常见的混凝土道岔更换为例,为保障新道岔不存在侵限现象,施工单位需组织施工人员开展施工图纸的学习,使其明确道岔预铺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掌握道岔更换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二,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事故案例讲解、安全责任落实与安全操作讲解等,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保障安全操作的落实。以某矿区铁路工务为例,施工单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等标准规范,介绍安全生产法规、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预防与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等知识,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现场考试,通过考核方可参与施工。
第三,做好安全记录工作。针对施工期间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施工单位需做好记录,明确其出现的时间、原因及处理措施,为后续施工提供经验参考。
2.3 规范线路养护工作
针对矿区铁路工务日常维护的不足,工务部门需规范运维人员的养护操作,强化养护工作成效,保障铁路安全可靠运行。
就线路养护内容而言,铁路线路的轨道、基础设施及零部件均属于线路养护内容,养护人员需全面检查铁路的轨道的轨缝、轨距及轨底坡;排水沟、路基等基础设施;轨枕、联结零件等零部件,拓展线路养护范围。
就线路养护方法而言,工务部门需引进先进设施开展线路养护工作,利用设备的高精度数据采集功能,配合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提升线路养护水平。以轨道养护工作为例,在轨道静态检测中,养护人员可通过轨检小车采集轨道相关参数,明确轨道各项几何尺寸;通过钢轨探伤设备,检测钢轨内部是否出现损伤。在轨道动态检测中,养护人员可通过便携式添乘仪,检测动态运行下轨道的几何尺寸,将其与静态数据对比,分析轨道病害。同时,为保障轨道检测的完整性,养护人员可人工添乘,明确影响铁路运行稳定性、或引发道床道砟翻白现象的原因,采用合理方法治理铁路病害,保障铁路安全可靠运行[2]。
3 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务管理在铁路养护与施工安全方面存在不足,需采取措施优化与改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铁路工务及相关主管部门需加强与施工方的交流,使铁路施工与自身需求相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并规范铁路线路养护工作,提升矿区铁路的运行质量,实现安全铁路工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