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加工施工一体化管理平台” 建立幕墙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营新模式的探索
2019-12-09谢燕武
谢燕武
(中建幕墙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1 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建设初衷,让企业之间的协同更高效
1.1 一体化系统平台介绍
一套专为幕墙企业定制研发的大型信息化管理平台,把企业内各部门、外部供应商、建设相关方纳入到一个系统平台内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解决了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数据共享难题。
1) 一体化系统研发过程:历经1年半时间、投资超过500 万元、组建15 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系统源代码超过20万行;2) 核心技术,加载海量模型:可加载LOD300-500 标准建立的高精度模型,如机场、场馆、超高层等,三维引擎3DE 可承载小至百M,大至上百G 模型,为BIM 研发和应用提供三维显示管理基础平台;3) 实现物料全生命期管理:每个物料、单元板块、铝材都有一个唯一二维码身份信息,为材料统计、设计提料、加工生产、安装验收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现场第一手管理资料支撑了项目进度、质量、成本、沟通等管理;4) 完美支持PC 与手机App,在项目工作中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手机App 端,供应商、业主、监理、建设方都可以安装,实时显示幕墙设计加工施工过程信息。
1.2 平台的四种能力,助力行业发展
1) 开放式的全产业链企业融合,数据共享共用让合作更有深度。以万物互联、互联网+、工业制造2.0、5G 为背景,以敞开的胸怀、全方位开放的心态,拥抱我们幕墙行业的各生产要素数字化、集约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单是邮件、微信、电话等通讯方式,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升级换代必然让我们幕墙产业链中的各企业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开放我们的生产、经营数据。
2) 专属于全业链的1+2+N 技术架构,平台具有无限扩展能力。一个软件或系统只有具备了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技术革新发展潮流中永葆青春。基于这个建设思路,我们的系统设计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设计了1+2+N 的技术架构,如下:
1.3 1+2+N 的技术总体架构
1) 一个一体化平台,幕墙系统大平台CSP;2) 两个中心,分别是数据中心、加工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和存储,涵盖了建造生命期的所有数据,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幕墙行业大数据,加工中心是加工厂使用的系统,集成了仓储、物流、备料、生产计划等的综合加工生产系统;
N:表示无限接入外部公司的软件系统的个数,如材料供应商的仓储系统,劳务公司的人员管理系统,同时系统也开放数据通讯接口,供外部公司调用。
以数据流、业务流为依托,全面重组全产业链的生产流程。业务流、数据流是系统平台建设的两条生命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也归结到业务流和数据流上来。对此,我们对供应商的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制定一套各企业、建设方均接受且高效的工作体系,优化企业内部部门协作方式,将系统建设中业务流、数据流落脚到企业管理中来,为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营提供前提和保证。
2 三个创新,探究幕墙生态未来之路
2.1 整个系统从设计到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一体化平台已在我公司正式上线运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量,平台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们从传统幕墙企业转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幕墙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是打造最具创新能力的幕墙公司重要标志。
2.2 行业首次提出开放式、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思路,并已建设和实际应用
系统上线后,我们把一体化专用客户端、手机APP 发放给一定范围内企业用户使用,目前接入一体化平台的企业超过30 家,还在不断增加中,产生的价值逐步显现。
2.3 行业首次实现一体化平台与智能加工制造两个系统的无缝对接和运行
智能加工制造、工业2.0 是我们幕墙加工新一轮技术升级方向,把传统制造生产模式转到互联网+的智能工厂模式上来,通过一体化平台与智能加工制造系统的对接,使企业管理延伸到每个板块的设计加工施工上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武器,实现工厂互联网+的深度互联,是建设智慧工厂的重要一步。
3 幕墙全产业链探索方向是以协同高效为核心,实现创新创效
3.1 幕墙全产业链生产体系重组和技术可行性研究
全产业链运营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幕墙产业链中的各企业实现高度协作和信息共享,从我们建设的经验来看,目前行业已经具备了建设条件,一是各企业有强烈愿望降低沟通成本,重组新的生产合作工作流程和体系。二是信息技术、智能手机及智能加工设备为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系统平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三是企业内部实现数据流、业务流双向流动的条件日趋成熟,从企业高层到普通员工,已经形成共识。
3.2 建设一体化平台,实现幕墙全产业链的最协同和最高效
在幕墙产业链整合方式上,从重塑全产业链工作流程入手,以信息化建设为落脚点,一是对设计加工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设计源头的数字化来解决行业非标准化痛点。二是全产业链应用场景拓展,向上延伸供应商、劳务商,向下服务于业主,中间有建设相关方,三者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工作协同方式。三是提升企业和全产业链之间的运行效率,为下一步探索价值链提供支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