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和CT 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2019-12-09张念强通信作者
陈 江,张念强(通信作者)
(1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9000)
(2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日照 276500)
大脑动脉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缺血性坏死,在医学上讲就是腔隙性脑梗塞,该病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源于高血压疾病和脑动脉硬化,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及脑干多发,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呈多样性变化,诊断比较困难。迄今为止,全球各地医界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检查仍然是以MRI、CT 两种方法为主。MRI、CT 这两种检查方式各有利弊,但医界比较公认的方式倾向于MRI,其主要原因是因为MRI 的检查诊断效果与CT 检查效果相比较优势明显,为多数医者所采用[1]。为进一步印证MRI 检查对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检查优势,本研究对52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MRI 和CT 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52 例系本院神经内科2018 年1 月—2019年2 月所收治的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其中男31 例,女21 例,年龄为39 ~73 岁,平均年龄为(41.56±7.43岁)。所有病人均符合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病人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偏瘫等腔隙性脑梗塞的典型症状。
1.2 诊断方法
所有病人行CT、MRI 检查。CT 仪器为GE Optima520 16 排螺旋CT,常规轴位不间断平扫,层厚度和层间距均为5mm。间隔2d 后,对病人进行MRI 的诊断,仪器为GE MR355 1.5T,层厚5mm,层距1mm,依据病灶位置增加扫冠状位或者矢状位T2WI/SE 序列。
1.3 诊断标准
对两组病人在诊断完成后的病灶检出数量以及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7.0 软件,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中,52 例病人的病灶数量为262 个,CT 检查检出病灶数量53 个,检出率为20.23%;MRI 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62 个,检出率为100%。统计学分析后表明,MRI 检出率显著高于CT 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874,P=0.0000)。
3 讨论
3.1 腔隙性脑梗塞疾病是脑梗塞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所有脑梗塞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2]。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起病快、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等,严重影响到病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如果诊断检查不准确或治疗不及时,将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3]。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而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则是早期准确的诊断,为临床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提供基础性的依据[4]。
3.2 近年来,在对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断中,影像学虽然是公认的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之一,但并非绝对。因为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检查,其效果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各有利弊[5]。比如CT 检查,其优点是图像密度分辨率高速度快等,但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及时检查出病灶或诊断灵敏度较低等问题,难以适应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MRI 之所以受到众多医者和患者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先进性和及时性。MRI 是全新的一种影像诊断方法,图像质量明显优于CT,可通过磁共振功能成像序列快速获得并较好的显示出病灶信息,可以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h 内即对其脑梗塞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图像清晰质量较高,能够收到更加完善的诊断效果[6]。
3.3 本研究显示,CT 和MRI 两种影像学方法检查,都可以显示出病人体内梗塞病灶,但诊断的灵敏度存在较大差异。CT 诊断的敏感性非常低,在本研究中的病灶检出率仅为20.23%;MRI 的病灶检出率高达100%。二者相比,MRI 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病灶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检出率显著高于CT,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上研究表明,采用影像学方法CT 检查对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影像学诊断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局限性较大,收效难尽人意。而采用影像学方法中的MRI 检查诊断,积极意义更大,可收到远大于CT 检查的更有效更准确的效果,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具有保障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系数的积极作用,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