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热土的传奇,一个家族的史诗
——《京西之南》编辑手记
2019-12-09李婧婧
◎文/李婧婧
宏大叙事与家族叙事的共构,是长篇小说常见的书写方式,但是,要将家族所在的场域从时代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时代表征,则是有较高难度的写作。作为京西人,作者凸凹坦言,他是怀着 “在场者” 的使命和对土地的感恩,着手这部小说的创作,而京西这片土地则赐给他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催促他要乘势而上,做出文学的回答。
长篇小说《京西之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小说书写了京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走合作化道路,以至新时期进行经济建设的革命史、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波澜壮阔。
京西之南,榆林水村,这里生活着古氏一家人。 作为村里的外来者, 古氏家族慢慢在村里站稳了脚跟。古氏头人古大富初次接触晋察冀军区的兵工厂时,并没有 “人民”“战争” 等宏大的概念,更多是出于对兵工厂好奇。伴随着蒙昧的思想,古大富带着儿子古月协助兵工厂工作。半年之后,古月在制作手榴弹时,不小心触动了拉火,出于本能地把手榴弹向远处扔去。正此时,一位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压在了即将爆炸手榴弹上,鲜活的生命瞬间在大家眼前消逝。这次意外事件是古氏家族的人真正触及战争与牺牲的开始。当鲜血与死亡赤裸裸地摆在面前时,在古氏家族心里,兵工厂的意义也正在悄然转换。从好奇心到使命感,古氏家族开始成为榆林水村带头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带领榆林水村人进行革命斗争。
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古氏家人始终走在最前端,成为榆林水村乃至整个京西地区的重要存在。古大富、古月、柳绵桃,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承担着党赋予他们的历史重任。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鲜明地呈现出党的领导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牺牲。
对于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涉及事件众多的长篇小说而言,要将一个地方的人民革命史、奋斗史从宏观大历史的背景中摘取出来,写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极其考验作家的功力的。凸凹以家族史牵连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京西之南》既有历史性、国家性,又有民间文化、地方风物的浸染。尤值一提的是,作者对于京西民风民俗、特有动植物的描摹,使得小说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书写风格。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三个文化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京西文化是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部分,京西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更是其重要力量的来源。也正是在这样一片热土上,诞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的歌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凸凹将小说的背景放置在京西地域,则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京西之南》饱含深情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发掘中国革命精神内核、塑造中华文化灵魂这一宏大文学主题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国家大历史与家族传奇连接起来,找到京西这片热土的文化来源和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精神支点。于是,京西的红色文化成为小说核心的所在,而《京西之南》也让京西的红色文化在中华文化里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