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下当代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2019-12-08于阳长春中医药大学
■ 于阳(长春中医药大学)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总体趋势整体向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在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因此,科学全面梳理与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背景下当代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经济背景下,影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非常多元化的,既包括政策法律层面的因素,同时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科学全面梳理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背景下,影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当代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方面因素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是多元化的。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就业信息的传递效率低,就业环境较为复杂等等。第一,缺乏法律保障体系对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虽然政府部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但这些就业岗位与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存在较大的矛盾的。人力资源产品供给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岗位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生数量超过市场需求的现象。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就业方面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常常无法兼顾和保护自身的切实利益,致使自身的合法利益遭到侵害。第二,就业政策的整体扶持力度并不高,同时也缺乏监督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为全面调动高校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切实保障高校学生的就业效率,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也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体系。第三,就业信息之间缺乏互通有无,就业环境整体较为复杂。在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他们的就业需求与就业信息供应之间是不对称的,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但无法将这一信息真正抵达高校学生,也使得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和问题。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影响他们就业心理的因素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校学生的就业。但社会岗位在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对于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部分专业素养或者整体素养不高的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壁垒和门槛。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就业心理问题。比如高校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或者就业岗位时,不是率先衡量与评估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而是将就业视角停留在热门城市、热门岗位或者经济发达区域,鲜少关注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同时,高校学生对于名企的就业诉求非常高,但名企的岗位数量本身就比较有限,在供需矛盾中也容易滋生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是未来工作岗位的生力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除社会、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在高校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招聘岗位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或者比较苛刻,这同样会分流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比如有的社会企业将“211”“985”等名校作为硬性指标,这无疑是对普通高校学生的一种排斥和轻视。
二、优化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在高校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影响他们就业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为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应该积极采用科学的优化解决措施,以此来优化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与成长。
(一)加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以及指引等科学作用,为高校学生提供完善系统的就业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快速就业。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工作保障体系,积极转变传统的就业保障理念。比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保障制度,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毕业生待遇参考标准,对就业市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全面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切实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成为高校学生就业需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之间信息交互以及畅通的杠杆。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依托于劳动力市场、社会机构等,积极快速发布企业的用人用工需求,为企业与高校学生搭建快速沟通的平台与媒介,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为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快速健康的就业,养成科学积极的就业观念,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及引导作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依托于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托于完善的就业教育机制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促使他们养成科学的就业观念,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以科学的人生发展规划来指导整个就业工作,避免出现随大流、跟风等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还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等,不断创新与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整体优化高校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他们的复合型能力。高等院校应该以社会岗位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来调整专业结构的设计,促使广大高校学生在不断夯实专业素养的同时,切实优化自身的复合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支持作用
在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家庭教育同样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依托于科学的家庭教育,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念。家长应该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同时,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给予正面引导,减少功利主义等渗透。另一方面,家庭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积极予以疏导与教育。特别是在学生面对社会歧视或者性别歧视问题时,家长应该以自身的工作经验等来予以开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
三、结论
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的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仍较为严峻。为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结合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从政府宏观调控、高校教育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