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应用
2019-12-08闫玉玲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闫玉玲(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本身有限,农业经济为百姓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尽管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高,不过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仍然比较滞后,农业科技化程度低下,资源未获得良好运用。且部分农产品还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然以人工耕种为种,农民所培育的农作物存在缺乏特色、产量低下、农药化肥超标等问题,离科学种植还有着较大的距离。生物技术是一项科学的种植技术,能起到改进农产品性能、提高产能、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整体上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生物技术主要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其实现过程为:通过对植物、微生物的改造,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由此达到增产、改进农作物的目的,为推动科技种植、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土利用率分散、利用率低下、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设备不全等问题。另有部分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高,不过,由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农村大军大量涌进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导致留守农村的多为中老年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低下,对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限,种植全凭经验和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力逐渐不支,种植能力下降。总而言之,存在科技化水平低下,产出低下、种植效率不高的不足。且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广泛,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其唯一收入来源,这就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生产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农户单户耕种的生产模式为主,未能实现科农业科技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农民也缺乏合作经营、合股经营、品牌战略等发展意识,亦缺乏集体经营和个人经济的全面整合发展模式,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应用
(一)提高产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农业获得良好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和杂交水稻等先进粮食种子的运用,解决了人口大国百姓的粮食问题,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伴随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业还存在“靠天吃饭、生产模式落后”等问题。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作物基因组变化,提高适应能力,加快生长速度,并由此实现产量的提升,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匮乏的问题。如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便解决了粮食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了百姓温饱问题。
(二)改善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工业能力全面提升,但是农业生产整体还比较落后,农业自动化程度低下,仅仅完成了从耕牛犁地到拖拉机的转变。同时还由于对化肥、农药的过于依赖,导致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农产品的消耗者—人类的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低下,和国外先进农业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源禀赋朝向工业倾斜,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业发展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口纷纷涌进城市,农业发展止步不前,甚至放缓的问题出现。生物技术是一种修饰农作物、畜禽基因的技术,能实现优良基因的遗传,让水果更甘甜、稻谷更高产、动物肉质更鲜美。还能减少植物病虫害,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增强动植物免疫力,降低病变机会,提高动、植物生育率和存活率,以此提高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发展和繁衍离不开外界食物的供给。由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身体中的蛋白南和氨基酸等物质无法自我合成,因此需要通过外部食物来补充。但是,天然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并不能满足人做的需求。如,生物技术可以将稻谷的基因转至豆类植物,提高大豆的豆蛋白含量,满足人体的需求。
(三)开辟新机遇z
伴随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生物技术的运用已经不再局限在粮食、畜禽等方面,而是朝向全方面拓展,包括:药用物质等,如一些药用性的血红素、蛋白质等,通常取自动物体内,由于资源有限,整体提取成本极高。而通过生物技术,能提高畜禽药用蛋白乳汁,实现规模化生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类健康并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转基因技术现已可实现人工编辑,由此达到改良各种农产品的目的,如,让香米更加香软,口感良好。黄三文等通过此项技术,对番茄果实颜色、口味基因展开编辑,开发出耐储运、具独特风味的粉果型番茄,受到消费者欢迎。此外,还有研究人员通过此项技术对水稻、马铃薯等物种的不同淀粉合成酶基因展开编辑,开发出更高直链淀粉或支链淀粉,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或是用作工业粘合剂生产。此外,研究者还通过此项技术消除马铃薯内参与龙葵素合成的甾醇侧链还原酶2。并开发出发芽过程亦不会产生毒素的新型马铃薯,提高了食品安全性,降低了存储、保鲜难度。此外,颜色改良技术也获得全面发展。如,各种颜色的菜椒,能让餐食更加鲜艳,增强人的食欲。对花卉颜色的改良,如,改良的各种颜色的牵牛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彩。此外,还包括对蔬菜果实性能的改进,如圣女果、水果黄瓜的出现,让原本适合炒食的蔬菜能适合生吃,减少由于食物加工导致维生素的流失,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
此项技术还为育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选项。如传统马铃著,仅可采取无性繁殖薯块的方式进行繁殖,导致繁殖过程需要消耗部分马铃著,且育种技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黄三文等则通过此项技术编辑二倍体马铃薯中S-RNase基因,令其花粉管可正常延至结实,达到了对马铃薯二倍体的杂交育种目的,推动其品质的全面提升,产生了全新的技术平台。庄楚雄等通过此项技术对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5展开特异性编辑,从而获得了全新的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近期,中、美两国科学家采取多类型的水稻生殖基因编辑,以消除水稻减数分裂行为,达到了无性敏殖的目的,这是对水稻育种的革命性变革。
三、总结
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具有传统育种技术和转期因育种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表现出精确性更高(可针对特异基因和性状进行编辑)、良好的通用性(不同类别的基因和物种均不存在限制)、高通量今年通过(显著性缩短,在同一次育种过程中,可同步改良不同的性状)、安全性(无须引进外源性基因),推动了此项技术的全面发展,有望竤现改变作物育种的不足,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此项技术尽管不涉及外源基因的问题,不过仍然涉及到伦理问题而引发各方争议。
诚然,基因技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完美,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随意改变并设计一切呢?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的运用中,基本上不涉及伦理问题,不过亦存在潜在环境的影响,有机会引发市场抵制。对此,此项技术的深上层推广,需要国家更严格地监管和科研工作者提高自我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