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有关的思考
2019-12-08吕恒欣
吕恒欣
(滕州市畜牧兽医局山东枣庄277500)
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坚实力量。2019 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力求全面提升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体系建设,从而推进国家动物防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 面临的难题
1.1 基层防疫员队伍不稳定
众所周知,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的建立对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监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技术推广等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当前各地防疫人员队伍难稳定,造成防疫队伍不稳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年轻人;②近年来禽流感、非洲猪瘟防控等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低等原因;③随着农户散养逐步退出,规模养殖发展迅猛,很多从业者纷纷改行,防疫员队伍人员流失严重[2]。
1.2 基层防疫员职业素养低且老龄化严重
优秀的动物防疫员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须掌握动物传染病、动物生理解剖、生物制品学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动物免疫注射、应激处理等基本技能,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需要双强化,且长期实践才能胜任,而现有的防疫员大多非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2]。
此外,基层防疫员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队伍建设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全县104 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中,61 岁以上的有49 人,占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总人数的47.1%。
1.3 基层动物防疫员待遇低,学习动力不强
据调研了解,全国多地基层动物防疫员收入相对较低,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动物防疫员补助为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 元,生活维系较为困难,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3]。此外,防疫员业务学习的动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防疫员除了做好春秋防疫工作外,还要做好养殖场/户防疫档案建立,规模场防疫监管,协助官方兽医检疫,实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工作任务繁重,造成在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学习动力偏弱。
2 下一步工作思考
2.1 多措并举,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员薪资待遇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动物防疫员收入待遇。在加强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大地方财政补助资金投入。
2.2 健全基层动物防疫员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动城乡居保扩面征收,鼓励符合条件的基层动物防疫员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保,获得养老保障,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根据《社会保险法》及相关政策规定,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参加所在统筹区的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分别按规定缴费;用人单位应为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权利。但由于大多数基层动物防疫员与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有关单位之间并非建立劳动关系(即不签订劳动合同),这部分基层动物防疫员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法》所保障的相关权利;只有与乡镇畜牧兽医站建立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乡村兽医,才属于工伤保险有关法律法规强制参保的人员范围。为促进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应支持县、乡(镇)政府和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加大投入,主动让基层动物防疫员参加新农保、城居保和医疗保险,为其投保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按国家相关规定,妥善解决好基层动物防疫员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上访隐患。
2.3 积极推进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工作
目前,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直接管理、诊疗机构代管、企业化运作。以企业化管理模式运作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是大的趋势和方向,目前国家积极推进企业化运作,即推动动物防疫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开展政府购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将政府花钱买服务的“钱”用在刀刃上,将“服务”认真做到位。一方面实现原有基层动物防疫员承接平稳过渡,提高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防疫人员的待遇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了政府节约人力成本,减少了政府对微观领域的干预,强化其职能的优化调整[4]。
2.4 提升动物防疫员业务技能水平
①基层动物防疫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基层动物防疫员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防疫专业知识;②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员专项培训,把动物防疫员培训与农民技术员培训相结合、与各类专业技能比武相结合,为其搭建更好的培训平台;③注重培训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要结合防疫员工作现状,开展实地和网络授课学习双向选择,提高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