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路径及其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
2019-12-08李恩
李恩
“人类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类对人的认识”(卢梭)。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生命科学研究已成为医学中一个重要课题。
医学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目前是“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又创建了一个新的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三个医学”中,谁能引领未来医学?如何评价中西医结合医学?笔者拟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说明它为什么能引领未来医学并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贡献于人类。
1 中西医结合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4—1949年)思想萌芽阶段。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和各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西医学传入我国,引起了我国中医界有志之士的重视,力图沟通和发展中医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派别。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王清任等。
王清任(1768—1831年)以医为业,只留下一部小的著作《医林改错》,1830年首次出版发行,至1950年再版40余次,开创了学术新风。明确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欲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结合起来,成为王清任结合思想的核心。
张锡纯(1860—1933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启蒙先驱者。他的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于1918年付梓出版。在100年前明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指导思想——“衷于中医,参考西医”,用现代的话表述即是以中医为纲,西医为目,难得可贵。
唐容川(1862—1918年)的代表作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是一本有影响的著作,它以西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来印证中医学的理论。以此为起点,企图进行两者的联系。
毛主席于1928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出医院要“用中西两法治疗。”
第二阶段(1949—1960年)组织和发展中西医结合队伍,开展中西医两法治病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毛主席在给会议的题词中写道:“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毛主席于1954年和1956年先后在教育工作会议和与音乐工作者谈话中,又两次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问题。最具有标志性的还是1958年10月11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卫生部党组织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汇报的批示。在中央文件的指引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广泛地开办了“西学中班”,逐渐形成了高潮,全国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创办了中西医结合刊物。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大多数都是在1960年左右西学中班毕业的学员。
第三阶段(1961—1976年)开展广泛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阶段。毛主席在批示“西学中”的报告中曾预言,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国大约有2 000名中西结合高级医师,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学家。实践证明确是如此。在这个时期,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广泛地开展起来。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中医肾本质的研究、急腹症、骨折小夹板固定、针刺麻醉、大面积烧伤治疗等,被誉为“五朵金花”。
第四阶段(1977年至今)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理论形成的发展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医药卫生工作得到了恢复、整顿、重建和提高。1978年党中央批示了卫生部党组织《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使中医和西医结合又得到了发展,并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提供了机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在医学领域内的创新
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的批示,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现已走过了一个花甲之年。今后,回顾中西医结合走过的道路。回答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搞中西医结合,怎么搞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2.1 何谓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上讲,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医学学或称理论医学,是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一门什么医学。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把中医药学的知识与西医药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从狭义上讲,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学科,可定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从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上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8个字概括地说明了中西医结合的性质、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从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是单纯的方法学,其本质是一门新的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在国际上,可称为西方医学与东方医学结合。
2.2 为什么要搞中西医结合 从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是发展现代医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和方法,研究未来医学如何发展,以满足以下5个方面的需要。
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这样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得到发展。
西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西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树立整体观念。
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的发展经过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整体医学三个时代,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代桥”(generational bridge)作用。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传统的中医药学术语只有用现代科学语言,才能沟通东西方文化,中西医结合起着中介作用。
2.3 怎么发展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在已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有丰富的传统医学理论根基——《黄帝内经》。由笔者主编的《黄帝内经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对《黄帝内经》中“素问和灵枢”162篇做了全面解读,并译成英文,提供了丰富内容可以参考借鉴。
第二,现代提出的5种医学模式的挑战,可以借鉴。5种医学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整合医学、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和互补医学。
第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取得了可喜成果。如脏腑经络理论研究;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临床医疗成功经验;中西医结合教育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屠呦呦教授对青蒿素抗疟药物的研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第四,国家重视,得到了法律支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有3条明确地提出:“国家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在中西医结合方向、教育和研究3个方面得到了法律支撑。
第五,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以中医学形象思维思辩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3个方面的论述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
3 创建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理论新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框架,应体现中西医各自的特点,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3.1 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人体被分割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是为了研究方便,不能分开,局部的作用只能在整体中体现。中医的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更说明了心肝脾肺肾相互依存和制约,孤脏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发生是全身性阴阳失调在某脏器的表现。
人体结构的整体性说明任何疾病都是全身性疾病,医生面对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病”。一脏有病的治疗应以一脏为主,还要辅以它脏治疗,纠正局部观点,防止以偏概全。
3.2 人体生理平衡的动态性 人体生命活动永远处于“内稳态”中,人体生命现象是由组成人体的物质与外部自然界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人体具有一个自我调节系统,表现在自身能量补给系统、免疫系统、自我完善的代偿机制、自我修复系统以及自我防御系统。说明疾病的痊愈在于自身,医生只起到辅助性作用。治疗的目的在于“调动自我代偿能力”,并防止过度治疗给人体造成的伤害。
应建立人体的动态观,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自稳态是健康防病的根本,调动机体自我代偿能力。正确认识临床检查结果的动态性和局限性。要注意药物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挥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靶点相关集合作用。
3.3 天人合一的相应性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其生理变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物种的灭亡首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在生活中,注意四季养生,预防季节性疾病。保护好天人相应的3条渠道:消化系统,维护人与自然物质的交换;呼吸系统,吐故纳新的气体交换;皮肤感官,维持体温与毒物的排泄。
3.4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人类的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的差别,但决定了体质、心理、社会行为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健康因素,还与个人社会地位(工作种类及工作方式)、经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相关。
3.5 人体超常功能的潜在性 研究人体功能,进一步发现和发展人体潜在功能,可以发扬人的潜力。人的“潜能”被称为“特异功能”,实为人体的超常功能。超常功能是先天的或后天训练导引出来的。人体在特殊情况下,潜在功能会表现出来。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为了适者生存,某些功能退化了,但可以利用某种特殊方法导引出来,而出现原始功能。
传统医学的很多方法可以发挥此种作用。如气功、太极、针灸及身心医学中的冥想、放松训练、心灵观象等,可使人心情愉悦、全身放松、内心平衡,而达到大脑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用以修身养性。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论述,把西医以“脏器”为主的结构体系和中医以“藏象”为主的功能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望发现人体结构的新功能。
“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这正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中西医结合医学才能担负起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