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素质教育 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9-12-06陈建华
陈建华
摘 要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就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构建高效课堂。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024-01
高效课堂即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更加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高影响力,属于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就要积极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展开探究,以期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知识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数学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激发他们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这种单一的导入模式进行课堂导入,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便陷入低效且被动的困境中。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精心的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加强小组协作,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组协作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统计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时,便可以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事件让学生进行调查与统计。比如,在上海施行垃圾分类政策以后,便可以让小学生就垃圾分类这一政策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做出统计表与统计图。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提升他们探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此,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数学知识中有些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如果仅通过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作图等来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很难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似懂非懂,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则可以从声音、视觉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且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教学素材,通过图文结合、平移、变色、闪烁、动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短时间内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便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图,通过闪亮、移动的方式来像学生介绍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突破量角器使用的难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做好总结
教学反思和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教学,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课程结束之时,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各项知识之间存在的关联与规律,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此外,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教师在知识层面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比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之后,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一想课外阅读任务:在钟表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代人民是怎么计时的呢?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任务,不仅提升了数学的阅读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分析能力,逐渐养成学生的大数学观,使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充满了趣味性,变得更加广博。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全面實施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29.
[2]贾发科.新课改下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27-128.
[3]张启威.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