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2019-12-06郭少东
郭少东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负面信息传播给青年价值观培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网络负面信息传播,加强网络治理,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负面信息 青年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空间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这些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给青年价值观培育带来了许多新挑战,比如色情暴力、低俗内容、高调炫富、抹黑社会、颓废生活等方面的网络信息不仅消解了主流价值观,也给青年价值观建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当以主流价值观批判各种网络负面信息,重塑当代青年的社会价值观。
不良网络信息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流的变革。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中人人手握“麦克风”,可以自由表达思想观点、价值信仰和利益诉求,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动了数据信息的迅速传播,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推动了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网络媒体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也给社会管理、信息传播和文化建设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网络负面信息的出现就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基本内容上看,网络负面信息包括地震塌方、走私贩毒、群体性事件、意外事故、官员贪腐等负面新闻信息;色情暴力、宣泄情绪、发泄不满、胡乱造谣、粗话脏话等消极语言信息;无政府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贪腐主义等消极思想信息;等等。具体而言,在新媒体平台上明星绯闻炒作信息、故弄玄虚的标题党文章等大肆传播;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吃辣椒粉、性挑逗语言、色情化表演等屡见不鲜,这些网络负面信息给青年价值观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此外,网络负面信息的发展还衍生出许多网络亚文化,促进了利己主义、物欲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给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较大冲击。
网络负面信息易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造成冲击
解构青年价值观培育环境。虚假信息、情绪宣泄、极端言论、雷人雷语、色情暴力、低俗文化等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形成了与主流价值观相对应的次生网络舆论生态。在次生网络舆论生态体系中,情绪性、夸张性、极端化的言论等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遮蔽了事实真相、主流话语、正面信息,弱化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解构了积极健康的青年价值观培育环境。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了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等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阐述了群体行为裹挟下个体的极端、狂热、轻信、愚蠢、盲目等。在勒庞看来,当个体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事物时,就会从外部世界寻找证据,倾向于盲从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显然,网络负面信息泛滥必然会恶化网络环境和价值生态,解构青年价值观培育环境。比如在天津港爆炸案、“我爸是李刚”等网络事件发生后,各种网络谣言四起,极端化、情绪化言论大肆传播,网络空间弥漫着一种焦虑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这些充分说明,网络负面信息泛滥会对青年价值观培育产生不利影响,降低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任度和认同度。此外,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负面信息传播呈现出同质化、圈层化的特征,观点一致、趣味相投、价值观相近的青年常聚集在“小圈子”内,共享各种网络信息,这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促进了各种网络亚文化的传播。
解构青年的主流价值信仰。从心理学视角看,人的心理机制对消极信息、负面言论等更具有敏感性,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从传播学视角看,极端思想、功利主义、色情暴力、狂爆猛料、猎奇信息等负面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狂欢化”的网络空间中进行传播。网络负面信息传播必然会影响青年价值观建构,带来青年价值观扭曲问题。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下,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环境建设,中小学生往往都生活在單纯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很少受到社会负面信息干扰;学校和家长往往对中小学生上网管理较严,不允许中小学生接触网络负面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小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都缺乏“免疫力”。但是在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各种网络负面信息接踵而来,雷人雷语、垃圾信息、色情暴力、虚假宣传、拜金主义、超前消费、物质至上等网络负面信息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使之产生思想迷茫、价值观错位等问题。
提升青年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
化负为正: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网络负面信息的种类、特征、属性、危害等各不相同,所以在面对网络负面信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死,而应当以辩证思维对待网络负面信息,对不同的网络负面信息采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首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明星绯闻、官员贪腐、富人炫富等负面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以辩证思维看待网络负面新闻事件,以主流价值观消解网络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的不良影响,比如当见死不救的道德事件、高调炫富的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传播时,应以主流新闻媒体引领舆论走向,引导广大网民批判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行为,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客观务实的网络文化生态。再如在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等发生后,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声,及时与网民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引导网民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理性发表网络言论,将网络谣言、情绪化表达、无端猜想等扼杀于萌芽之中。
以法治乱:遏制违法违规网络信息传播。从内容性质上看,有些网络负面信息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不公平问题、不道德行为的客观报道,对社会治理、道德教育、价值观培养等具有警示作用;还有些网络负面信息是完全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如网络诈骗、网络色情、反党反社会言论、网络侵权等。我们必须以法律规制、专项治理等方式对色情暴力、网络造谣、网络诈骗、低俗内容等网络负面信息进行惩治,追究散布低俗网络内容、网络造谣及诈骗的网络平台及人员的法律责任,守住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及道德底线。
以人为本:创新青年价值观培育方式。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参与、相互协作、对话协商的开放空间,青年不仅是网络舆论建构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当代青年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愿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师及主流媒体的价值观灌输,更愿意从个人需要出发进行价值观建构,所以在价值观教育中应当充分尊重青年的价值主体地位,从青年的价值需要、心理困惑、情感体验等开展价值观教育,以情感沟通、思想诱导、环境熏陶等方式增加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还应当引导青年以理性务实、唯物辩证的态度对待各种网络负面信息,提高青年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引导青年正确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贫富差距、道德冷漠、官员贪腐等社会负面问题,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两面性,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
【参考文献】
①苗伟伟:《“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引导策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第3期。
②裴西宏:《负面新闻报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新闻战线》,2015年第5期。
③杜琳:《网络舆情视野下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文教资料》,2018年第22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