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鹰架理论的幼儿园扎染教学策略

2019-12-06何茜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扎染花纹图案

何茜

“鹰架教学”是指为幼儿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这个概念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在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伍德等人认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鹰架,能够使学习者的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用鹰架并没有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但是学习者借助别人给予的帮助,使原先所要做的事情变得简单,这就像一所建筑的脚手架,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把脚手架逐渐拆掉一样。

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素质和能力,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扎染是我国民间特有的印染方法,其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扎染作品色彩艳丽、图案变化无穷,容易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开展扎染活动对幼儿美术经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将古老的“扎染”工艺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活动呢?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尝试将鹰架理论运用于幼儿扎染活动中,使幼儿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巧,能够尝试自己设计图案和花纹表达对扎染这种民间艺术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兴趣导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幼儿对扎染活动感兴趣,教师就要基于幼儿的审美特点,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引导幼儿感受扎染作品的艺术之美,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同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与能力不断调整自己介入的程度,以便将教学要求保持在幼儿合理的挑战程度之中。

(一)幼儿引路,教师跟随

作为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选择重要情景对幼儿进行观察,要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引向某一结果和幼儿的行为方式上,避免观察过程的片面性和一般性。例如,在刚开始进行扎染时,教师选用橡皮筋作为捆扎的工具。但是在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对绕皮筋的技能掌握不好,总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稳稳地缠在布料上,这样会极大挫伤幼儿对扎染活动的积极性。这时,一种新型时尚的扎带进入我的视野,它灵活方便、捆扎性强,只要把尖的一头穿过串口形成一个包围圈,再用手拉一下就锁紧了。于是,我将扎带运用于扎染教学中,使之更适合幼儿的动手能力,有效解决了捆扎时幼儿扎不紧、不愿扎的问题。

(二)比较验证,筛选经验

幼儿对色彩的冷暖、轻重及色相对比搭配具有较强的识别力。扎染时由于幼儿染色时间长短不一、染料用量多少不同、配色选色的个性化区别,导致最后产生的花纹图案也深浅各异。而扎染活动一开始是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引起的,幼儿往往只追求扎染过程中的新鲜有趣,不关注色彩搭配。根据幼儿以上心理特征,我特地安排一次探究活动,鼓励幼儿都采用同种折法、扎法进行扎染。染色之后,引导幼儿观察同伴作品的色彩搭配,猜一猜会出现什么颜色搭配的花纹,然后再剪开扎带,观察花纹的色彩效果,幼儿相互吸取经验,提升了用色配色的经验。

(三)出示图示,设计图案

在扎染活动中,少不了图示的支撑。活动前期,我通过图示引导幼儿理解图案的扎法:扎在哪里花纹就出现在哪里,对边扎出现直线花纹、对角扎出现斜线花纹等。通过仔细观察图示,幼儿就能用简单的方法创作出美丽的作品。而活动后期,我则鼓励幼儿自己画设计图,使创作更有目的性。当然,在实践中,幼儿不会完全按照设计图操作,而是在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调整,使有形的图示和无形的想象自然融合,创作思维更加开阔。

二、问题导向策略

(一)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

当幼儿扎染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马上帮助幼儿解决,而是应该将幼儿的问题转化为包含教师期望的问题,再抛回给幼儿,旨在使幼儿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決问题的学习品质。例如,有的幼儿在扎之前并不确定自己要扎什么具体的图案,我问:“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你觉得还可以怎么做?”该幼儿突发奇想要把自己喜欢的积塑材料——软体小人用“包珠子”的方式捆扎。我说:“你试试,一定很特别。”扎完,他又去美术区拿了几根棉线把布料随意地扎起来。染色后剪开扎带,发现布料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小人,而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朦胧晕染的色彩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田野里一群孩子在玩耍。这次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的特别之处。

(二)以方向性问题帮助幼儿丰富内心画面

教师用问题对幼儿已有经验加以统整,帮助幼儿丰富内心画面。如利用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这一特点,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被扎带捆扎起来的白布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毛毛虫。教师趁势引导:“我们今天就来玩把纱布手帕用扎带变成棒棒糖或毛毛虫的游戏,看谁变得又快又好。”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兴高采烈地扎起来,边扎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我做了一条长长的毛毛虫。”

(三)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开放式问题有助于幼儿用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作出回应,从而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如在扎染过程中,幼儿发现用不同的折叠方法产生的花纹和图案不同,有些细心的幼儿还发现用扎带捆扎的地方有的花纹很细,有的花纹很粗,还有的是一圈一圈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幼儿疑惑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在下一次活动中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扎染。在染色之后,教师提示幼儿不急着剪断扎带,而是请他们相互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捆扎情况,尤其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扎带的疏密变化,和同伴交流自己布料的折叠方法,然后才拆解扎带。最后,教师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大家猜测、分析两人在缠绕、折叠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很清楚地明白:如果扎带缠绕得紧密,花纹就会很明显;如果几根扎带并排扎,就会出现粗粗的环形花纹;如果扎带捆扎时比较稀疏,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不明显的环形花纹;如果卷折一次捆扎,就会出现两条花纹,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细致。

(四)以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幼儿,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鼓励有一定经验的幼儿在动手扎之前先想好自己要扎的图案和花纹,确定扎法。当幼儿完成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布料剩余的部分继续创作。比如有的幼儿想在T恤中间扎出一个太阳,捆扎起来后他发现周围还剩余很多空白处。这时,一直在观察他的教师就问:“这些空白的地方还可以做什么?”适当的提醒给予幼儿灵感,他用“包珠子”的方式在衣服的下摆扎了许多小花,使得作品图案更加丰富。教师通过“像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问题解决者。

三、家长参与策略

(一)信息性支架

在扎染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发动家长通过网络等媒体帮助幼儿了解扎染艺术发展的民族背景和民族风情,欣赏扎染作品,感受扎染的凝重素雅、韵味别致,了解不一样的艺术之美,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材料性支架

在扎染活动中,幼儿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很想将自己想到的材料都拿来实验,而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因此,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和幼儿一起准备幼儿想要使用的扎染材料和工具,既能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有助于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体验性支架

制作好的扎染作品以其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渡的色晕美,感染着幼儿。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请手巧的家长们将一块块扎染的布料制作成背包、吊带连衣裙、头巾、项链。幼儿的扎染作品悬挂于室内,扎染好的T恤穿在身上走T台秀。从开始的简单扎染到染手帕、染衣服一直到最后的模特表演,幼儿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体验着扎染的快乐。

猜你喜欢

扎染花纹图案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涂颜色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轮胎花纹的秘密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