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孕育
2019-12-06杨少华王梅莲
杨少华 王梅莲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始终弘扬党的革命精神,为党的理想信念永远奋斗。从初心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应该从何处开始追溯泥?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1]p400、402因此,要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最初孕育,我们有必要将视角延伸到党诞生之前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
一、近代中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起
中国共产党人登上政治舞台虽然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但历史地全面考察却有必要从辛亥革命开始追溯。旧中国实行思想专制,普通百姓缺乏参与政治的现实渠道,也养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莫谈国事”的文化心理。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当时的诸多社会名流纷纷鼓吹政党政治,参加政党、参与政治一时间成为中国风尚,历史上中国传统对待朋党政治的阴影也一扫而光。“1911年至1914年,中国出现了386个政党等政治组织,光是上海就有99个,从而使中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政党林立的时代。”[2]p29其中包括1912年孙中山将中国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但是,袁世凯窃国以及曹锟贿选等政治闹剧的发生,使得中国的政党政治声誉扫地,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以后的这段经历给予孙中山以重大的政治影响。1914年7月,孙中山正式组建中华革命党,1917年7月他又取消中華革命党、恢复国民党名义。其间,他积极组织反袁武装斗争和护法讨段运动,将民主革命作为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p563。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革命党先驱的中国国民党所营造的革命气氛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造成了最直接的社会环境,而后者的产生又在革命的先进性、彻底性等层面超越并发展了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
继辛亥革命之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直接前提。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1]p699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突出地表现出两大共同特征,即激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激烈的反传统意识主要表现为:大家逐步把目光转向西方,希望借此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救亡之路。但是,这种意识的历史实践却屡遭失败。“老师”老是打“学生”,尤其是“老师”之间也爆发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更加说明了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的严重缺陷与漏洞。强烈的民族意识则主要体现为:知识界对侵略与剥削中华民族的帝国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集体反感。在五四运动以前,尽管许多先进分子也反对帝国主义,但却不反对资本主义。他们力求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二者分开,并试图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力。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再坚持这种观点。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迅速激发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革命理想样式和期望。
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以及殖民侵略的批判,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示范,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信仰的主要思想流派。五四运动之后,尤其是1920年春季开始,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数量猛增。1920年9月至1921年4月,仅《新青年》就发表了37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文。五四运动的高涨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革命运动的政治认识水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所觉悟。“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1]p673
二、党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萌芽
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3]p832。向左发展的一派逐渐演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建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团体,到建立党早期组织,再到正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如果说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政党政治的历练为催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提供了实践背景,那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则为催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示范,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转而开始向苏俄学习,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前途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可以说,这是他们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共同做出的历史抉择。
在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列宁主义以其明确的行动方针、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灵活的政策策略,最适合落后国家的革命需要,引起众多先进分子的认同与肯定。比如,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就逐步认识到,不应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并没有真正实现其标榜的自由、平等与博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4]p12。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热情讴歌,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5]p131。其他著名的学生领袖,如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也都是受十月革命的洗礼先后走上这条新型救亡道路。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如何将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日益成为时代命题: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亟须从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那里找到自己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思想武器。“五四后期,特别是1920年,这两股力量通过先进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这座桥梁,开始结合了。”[6]p236这一结合不仅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意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文献精神,陈独秀、李大钊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主张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中国共产党。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的纲领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用无产阶级的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必须是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和注重党员质量的党。这些主张涉及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目标、组织特征以及党内风气等各个方面,是我们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的最早回答,同时也初步勾勒了即将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轮廓。
三、早期纲领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初步形成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作始也简,其毕也巨。尽管力量弱小,条件简陋,当时也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但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革命政党,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察其党纲。党的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它集中地反映政党运动的立场与方向。早在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一个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宣言》,就首次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与目标。在经济方面,《宣言》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在政治方面,《宣言》主张彻底废除“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压迫多数劳动群众”的政权、军队和法庭;在社会方面,《宣言》主张“使社会上只有一个阶级(就是没有阶级)——就是劳动群众的阶级”。《宣言》的第二部分阐明了“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即“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7]。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我们党的第一個纲领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8]p1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革命手段建立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政权。这种革命观虽然还没有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但一开始就明确要以俄国式的革命方法来改造中国,因而具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彻底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在上海召开,继续进行一大所没有完成的党的创建工作。中共二大正式制定了党的章程,对党的革命纲领和党的性质予以了明确。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党的最低纲领也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9]p77-78。与此同时,大会还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阐述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和定位。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9]p46-47。
以上文献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对革命的理解及方法上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资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超越,初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党的信仰、党的性质、党的纲领以及党内相关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初具雏形。
四、启示
在近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一大党,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思想理论要转变成为物质力量才能改造世界,而这种转变首先必须依靠思想对人的影响、依靠理论掌握群众来完成。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0]p152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要变成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首先就必须找到自己的信奉者,并在实践中转化成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首先是在近代民主革命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赋予这一精神以暴力革命的特殊形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理论基因又使这一精神具有了永恒的精神价值。因此,当民主革命时期过去以后,革命精神并不是简单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带着它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印迹进入建设时期,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传承革命精神的问题。当然,由于取得了政权,建设时期与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的确会有所不同。应该看到,今天的革命已经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主要指的是马克思经典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要在清除了旧社会地基后着手建设一座新的大厦。这样一来,革命从狭义转为广义,革命精神在建设时期也由此带有了更为广泛的蕴义。不仅民主革命时期的传统内容继续保持下来,而且在新的时期由实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为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与中国国民党不同道路的竞争之中。由于我们党具有更为彻底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广泛信任与支持,最终得以推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与世界资本主义的长期竞争。正如邓小平所讲:“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11]p251展望前景,我们充满自信,信心首先来源于我们对初心的坚守:我们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大利,才能团结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永远奋斗。以最彻底的革命精神真正赢得群众,这才是中国共产党虽已近百年却风华正茂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长征,我们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一以贯之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与伟大的自我革命的新征程中,革命精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传家宝。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最初孕育,对于我们新一代长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6]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7]中国共产党宣言[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
[8]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作者简介]杨少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建教研中心教授;王梅莲,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