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肯尼亚KarimenuⅡ大坝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019-12-06黄星

科技风 2019年32期
关键词:坝基渗漏大坝

摘 要:肯尼亚KarimenuⅡ大坝坝址处地质条件复杂,第四系松散层河谷中较薄,两岸厚度大,基岩为第三系火山厚层~巨厚层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及角闪粗面岩透镜体,并夹有低液限粉(粘)土、级配不良砂。坝址主要存在坝基渗漏问题,坝基抗滑稳定性较好,坝肩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坝基;渗透;渗漏;稳定性;肯尼亚KarimenuⅡ大坝

KarimenuⅡ大坝位于Karimenu河流上游,距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北部约75公里,库水回水范围内,坝址以上主河道长约5km,最大淹没面积1.35×106m2。拟建大坝坝型为渣石心墙坝,水库总库容2821万m3,水库兴利库容1867万m3,死库容555万m3,死水位1833.00m。坝顶长400m,坝顶长400m,坝顶宽10m,坝顶高程1859.0m,最大坝高58m。

1 气候水文

Karimenu河流位于肯尼亚阿伯德尔山脉南部,属于湿润至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温度约为18~14℃。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420毫米。一年的雨季有两次,长雨季(大约是三月到五月),短雨季(大约在十月到十一月)。月平均温度变化幅度为 9.9 至 14.6℃,年平均变化幅度为 11.6℃。

2 地形地貌

大坝坝址位于肯尼亚Kiambu郡North gatundu镇Kanyoni村Karimenu河谷,地貌单元为高原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地形上为山间河谷,河谷断面呈“V”字形。河床高程为1801.0~1812.0m,宽近90m,主河床位于河谷右侧,宽约17m,坝轴线处河流流向为S64°E。左岸坡度约21°,右岸岸坡由下部的约38°渐变为中上部的17°。两岸坡及河谷底均被松散层覆盖。

3 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层岩性

坝址区覆盖层有分布于两坝肩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堆积物(Q3dpl)与河谷中的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堆积物(Q4pal)。其地层特征如下:

(1)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堆积物(Q3dpl)。为褐红、棕红色高液限粉(粘)土,可塑~硬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不具膨胀性,下部含有较多钙质结核与少量砾石。层厚左坝肩为11.0~19.4m,右坝肩为18.2~27.8m。

(2)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堆积物(Q4pal)。为褐红、浅红、褐色高液限粉土,松散~稍密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含腐植质,工程性质差,层厚4.6~7.9m。

(3)坝址区涉及基岩地层均为第三系火成岩(TV)。区域上火山共有6个活动期,沉积了厚层的火山碎屑岩。[1]坝址区沉积有厚层~巨厚层火山角砾岩与熔结凝灰岩,左岸夹有巨厚层角闪粗面岩透镜体。按岩性及岩性组合,可将坝址区的基岩划分为三个岩组(T-1~T-3),各岩组岩性及厚度见表1。其中T-2层类为古风化壳,为火山喷发间断产物,未成岩。分布于左坝肩与坝基下部。

3.2 地质构造

坝址区岩体出露较少,岩层无明显层理,未发现有断层存在。

坝轴线上游约300m处左岸基岩裸露,节理裂隙主要发育两组:①N10°~20°W/NE∠80°~90°,②N40°~50°W /NE(或SW)∠60°~80°,裂隙延伸较短,多微张与闭合,泥质充填或无充填,两组节理小角度相交,第①組比较发育,两组节理裂隙与河流斜交。第②组不利于坝基防渗。

坝轴线下游约440m处右岸基岩裸露,节理裂隙主要发育三组:①N20°~30°W/NE∠70°~90°,②N20°~40°E/SE∠80°~90°,③N75°~85°E/NW∠60°~85°,裂隙延伸较短,多微张与闭合,泥质充填或无充填,第①组与第③组近于直交,与第②组斜交,第①组比较发育,与河流斜交,不利于坝基防渗,第②、③组与河流近于直交。

3.3 水文地质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前者分布于河床,埋深2.5~3.0m。根据勘察期间设置的观测孔,坝基水位水位高程为1805.0~1806.5m,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幅度不大;坝肩水位高程为1834.3~1835.7m,雨季达到高程1839.5m。

3.4 坝基岩体渗透性

对坝基及左右坝肩处钻孔中进行了压水及注水试验(强风化带及T2软层),根据大值平均值评价如下表:

其中T2层取原状样进行室内垂直渗透性试验,渗透系数为4.02×10-5cm/s。分析由于该层组成物质为低液限粘(粉)土与级配不良砂、级配良好砾等相互混杂,均匀性差,分析其透水性也不均匀,局部由低液限粘(粉)土组成段的透水性较小。

3.5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全新统洪冲积(Q4pal)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土的含水率(ω)平均值为43.1%;干密度(ρd)平均值为0.82g/cm3;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2.428;液限(WL)平均值为62.1%;塑限(Wp)平均值为42.3%;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7.42%;液性指数(IL)为-0.17~0.26,呈坚硬~硬塑状态,粘粒含量平均值为38.0%;土层自由膨胀率为10%~30%,不具膨胀性。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击值)平均值为9.8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为平均值为9.4击。

上更新统洪冲积(Q3dpl)高液限粉(粘)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土的含水率(ω)平均值为45.3%;干密度(ρd)平均为1.00g/cm3;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为1.800;液限(WL)平均值为88.3%;塑限(Wp)平均值为44.7%;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437%;液性指数(IL)为-0.38~0.39,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8.1%;土层自由膨胀率为8%~31%,不具膨胀性。对该层土样进行了慢剪试验凝聚力c平均值为33.7kPa,内摩擦角φ平均值为24.0°,三轴剪切试验,不固结不排水(UU)条件下其凝聚力c平均值为107.3kPa,内摩擦角φ平均值为158°;固结不排水(CU)条件下其凝聚力c平均值为47.8kPa,内摩擦角φ平均值为19.1°,有效凝聚力c'平均值为48.2kPa,有效内摩擦角φ'平均值为26.4°。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击值平均值为24.7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平均值为20.6击。该土层与混凝土间摩擦系数地质建议值为0.28~0.30。

坝址区第三系火成岩T-1岩组熔结凝灰岩:饱和块体密度平均值为2.11g/cm3,干抗压强度平均值40.5MPa;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6.6MPa,软化系数平均值为0.75,吸水率平均值为11.62%,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11.65%,饱和泊松比(μ50)平均值为0.21,饱和变形模量为平均值为1.49×104MPa。

坝基T-2岩组组成物质较为不均,多由低液限粉(粘)土、级配不良砂、含少量碎石碎石组成。其中级配不良砂土的含水率(ω)平均值为32.4%;干密度(ρd)平均值为1.22g/cm3;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为1.246;压缩系数(a0.1-0.2)平均值为0.30 MPa-1,压缩模量(Es0.1-0.2)平均值为8.40 MPa,呈中密~密实状态,不均匀系数Cu平均值为19.08,曲率系数Cc平均值为0.91。低液限粘(粉)土层的含水率(ω)平均值为30.2%;干密度(ρd)平均为1.29g/cm3;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为1.219;压缩系数(a0.1-0.2)平均值为0.27 MPa-1,压缩模量(Es0.1-0.2)平均值为8.70 MPa,粘粒含量平均值为14.1%。

坝址区第三系火成岩T-3(1)岩组熔结凝灰岩:饱和块体密度平均值为2.11g/cm3,干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7.92MPa;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3.3MPa,软化系数平均值为0.72,吸水率平均值为11.39%,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12.47%,饱和泊松比(μ50)平均值为 为0.20,饱和变形模量为平均值为1.49×104MPa。混凝土与T-3(1)间抗剪断强度地质参数建议值f'为0.75~0.80,C'为0.50~0.55,抗剪强度摩擦系数f地质建议值为0.50~0.55。

T-3(2)岩组火山角砾岩:饱和块体密度平均值为2.24g/cm3,干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9.1MPa;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2.43MPa,软化系数平均值为0.58,吸水率平均值为7.0%,饱和吸水率平均值7.62%,饱和泊松比(μ50)平均值为0.20,饱和变形模量平均值为0.95×104MPa。混凝土与T-3(2)间抗剪断强度地质参数建议值f'为0.75~0.80,C'为0.50~0.55,抗剪强度摩擦系数f地质建议值为0.50~0.55。

T-3(3)岩组角闪粗面岩:饱和块体密度平均值为2.06g/cm3,干燥抗压强平均值为76.69MPa,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5801MPa,软化系数平均值为0.79,吸水平均值为5.4%,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5.51%,饱和泊松比(μ50)平均值为0.23,饱和变形模量平均值为2.09×104MPa。混凝土与T-3(3)间抗剪断强度地质参数建议值f'为0.80~0.85,C'为0.45~0.50,抗剪强度摩擦系数f地质建议值为0.50~0.55。

4 工程地质评价

大坝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坝肩稳定等。

4.1 建基面的確定

4.1.1 坝基建基面

坝基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Q4pal)褐红、浅红、褐色高液限粉土,松散~稍密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含腐植质,层厚4.6~7.9m,底部高程1801.0~1805.5m。

Q4pal高液限粉土下伏第三系火成岩(TV),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及熔结凝灰岩,岩体强风化带厚度1.8~9.3m,强风化带底部高程为1898.7~1800.7m,该层渗透系数平均值为3.48m/d,大值平均值为7.56m/d,即8.75×10-3cm/s,属中等透水层。

坝基基岩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及熔结凝灰岩,岩体RQD值平均值为51%,近于50%,坝基岩体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小于30MPa,根据坝基钻孔声波测试,其声波纵波波速平均值为2479.3m/s,小于2500m/s,坝基岩体较完整,强度低,抗滑、抗变形性能差,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属Ⅳ类。

Q4pal高液限粉土干密度低,平均值仅0.82g/cm3,工程性质差,岩体强风层渗透性较强,从防渗和稳定安全考虑,建议挖除全新统覆盖层将坝基置于基岩强风化层,并在强风化层设置截水槽,或进行结合帷幕灌浆处理。

4.1.2 坝肩建基面

坝肩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高液限粉(粘)土,厚11.0~278m,表层4m内结构松散,坝肩表层4m内土层水平渗透系数为515×10-5cm/s~2.60×10-4cm/s,平均值为1.34×10-4cm/s,垂直渗透系数为9.09×10-5cm/s~2.92×10-4cm/s,平均值为819×10-4cm/s,多具中等渗透性,干密度平均值为0.95g/cm3,表层2m以上土层含较多植物根系,建议挖除表层4m内土层再行填筑。

4.2 坝基渗漏

坝基的主要渗漏层为第四系覆盖层和基岩强风化带。考虑到将清除覆盖层并对基岩强风化层设置截水槽、固结灌浆等防渗措施,故大坝运行时,不存在覆盖层与强风化层的渗漏,因此仅对基岩强风化层下部岩体的渗漏量进行估算。

坝基基岩风化带渗漏量可按公式(1)、(2)计算。

q=K*H*T/(2b+T)公式(1)

Q=q*B公式(2)

式中:q——坝基单宽渗漏量(m3/d·m);

K——平均渗透系数取3.82 m/d;

H——坝前、后水头差取49.0 m;

2b——坝基宽取360 m;

T——渗透层平均厚度取65.0m;

B——渗透层平均宽度取165 m;

Q——渗漏量(m3/d)。

其中将弱风化带中透水率小于5Lu的岩层视为相对隔水层。所以根据实际地层结构及渗漏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坝基基岩渗漏层厚度取大值为65m,即至T-2(2)层底部。渗透系数k按坝基基岩强风化层以下T-3层渗透系数的平均值1.06×10-4cm/s、T-2(2)层渗透系数的平均值5.32×10-3cm/s 以及由钻孔抽水试验所得渗透系数值7.84×10-3cm/s三值加以平均后得到的渗透系数4.42×10-3cm/s即 3.82m/d考虑。

经计算得:坝基基岩初步估算渗漏量为4723m3/d。

建议对坝基桩号大坝0+000~大坝0+400段进行帷幕灌浆处理。

4.3 绕坝渗漏

正常蓄水位以下,坝址左右两岸地表均为高液限粘(粉)土层,其中在左坝肩厚11.0~19.4m,在右坝肩厚13.8~18.2m。其水平渗透系数平均值为6.96×10-4cm/s,垂直渗透系数平均值为4.65×10-4cm/s,多具中等透水性。透水性强的土层主要位于地表4m内,在地表4m以下,其水平渗透系数平均值为559×10-5cm/s,垂直渗透系数为平均值为3.63×10-5cm/s,多具弱透水性。土层在坝址两岸连续分布,库水没有外渗得渠道和条件。

综合分析,绕坝渗漏量较小,不需要进行专门处理。

4.4 坝肩稳定性分析

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坝址左坝肩基岩体中有T-2(1)岩组存在,该岩组主要由低液限粉土与级配不良砂、级配不良砾等组成,工程性质较差,该层层厚约20m,层顶面高程位于1800~1820m,层底面高程位于1783~1800m,层顶面低于坝肩表面约40~60m。该层处于死水位以下,很快就会被淤积物掩埋,该岩组产生大范围泥化的可能性很小,加之坝肩表层有11.0~194m厚的土层覆盖,土层属弱透水性土体,岩体中很少有切穿火山岩的贯通性裂隙,即基本不具备切割条件。故分析沿T-2(1)岩组产生切层滑动的可能性很小。

坝址右坝肩覆盖18.2~27.8m厚的土层,下伏第三系厚层块状火山角砾岩、熔結凝灰岩,岩体无明显的层理,节理裂隙发育少,裂隙面多呈闭合状态,高程1779.0m以上未发现有软弱结构面存在,分析水库蓄水后右坝肩稳定性较好。

4.5 坝基T-2层工程地质

根据钻孔岩芯分析,T-2层可分为T-2(1)、T-2(2)层,为第三系两次火山喷发间歇期间的沉积物。T-2(1)层为河床两岸山体坡残积物,T-2(2)层为河床的冲洪积物。

T-2(1)层位于左坝肩地面以下深约45m处,层顶高程1816m左右,层底高程1796m左右,层厚约20m。根据钻探资料,岩芯呈灰黄夹浅灰色,其组成物为低液限粉(粘)土、级配不良砂,含少量碎石。

T-2(2)层位于河谷地面以下深42~48m处,层顶高程1766.5~1774.5m,层底高程约1741~1747m,层厚约22.8~27.3m。根据多个钻孔钻探资料,岩芯多呈深灰、褐色,夹有少量灰黄色,其组成物为低液限粉(粘)土、级配不良砂,含少量碎石。该层与T-2(1)层相联。

对已发现T-2层的钻孔进行了声波测试,该层纵波波速范围值为1550~3125m/s,平均值约为2010m/s,该层较为软弱。

T-2层在左坝肩与坝基均有发现。右坝肩在靠近河床的钻孔中揭露该层,但远离河床侧的钻孔在深度91m中未发现该层,即在高程1799m以上未发现有该层存在。

在钻探T-2层过程中,揭露该层的钻孔中均未发现有掉钻、卡钻以及埋钻等现象,也未发现有钻孔突然漏浆等异常现象,说明该层层位连续,与其上下岩层联接性好,无脱空现象,分析该层对坝基变形影响较小。

T-2层渗透系数平均值为5.32×10-3cm/s,具中等透水性,由于水库蓄水后,库区底部很快将会产生淤积,并随时间发展淤积层会越来越厚,分析不会产生通过T-2层的库区渗漏。在坝址区覆盖层开挖后可能会产生通过此层的坝基渗漏,建议对该层坝基部分进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

5 结语

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均能满足相应坝高的建坝要求。

坝址主要存在坝基渗漏,坝基抗滑稳定性较好,坝肩稳定性较好。

建议挖除全新统覆盖层将坝基置于基岩强风化层,并在强风化层设置截水槽或进行结合帷幕灌浆处理。建议坝基进行帷幕灌浆防渗。

参考文献:

[1]D·A·布鲁格曼;J·D·戈斯登(张云;袁培义译)增加内罗毕供水的锡卡坝.国际水力发电,1991(3):38-39.

[2]GB 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作者简介:黄星(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猜你喜欢

坝基渗漏大坝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水利枢纽坝基深厚覆盖层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
老挝南亚2水电站右岸坝基设计概述
大坝利还是弊?
探析高层住宅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结构自防水在高层地下室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某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防排水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