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信仰
2019-12-06邱裕华
邱裕华
不忘初心,行程万里。
初心是什么?对于烽火硝烟年代的革命者来说,初心就是理想信念,就是如磐信仰。
有了信仰,革命者便有了钢筋铁骨。因为信仰,风霜雨雪不能令其改色,雷霆冰雹不能令其退缩,刀枪剑炮不能令其丧胆,酷刑拷打不能令其屈服,利诱温床不能令其转向,生离死别不能令其低头。
赵一曼,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时,因掩护部队撤退,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动用非人的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她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后来,赵一曼慷慨就义,年仅31岁。解放后,因为电影《赵一曼》,这位抗日女英雄很快名闻华夏。她的丈夫陳达邦和儿子宁儿(陈掖贤)都看了电影,但他俩压根儿没想到赵一曼就是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亲人。因为他们只知道他们的亲人叫李坤泰。直到1956年,当年和赵一曼朝夕相处的游击队员和乡亲们通过照片确认了李坤泰就是赵一曼。原来,赵一曼到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改了名字。后来,哈尔滨市将赵一曼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杨靖宇,1932年受命到东北工作,他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后来逐步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他任总指挥兼政委。他率部与日寇血战在白山黑水之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40年2月,在与日军作战中,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壮烈牺牲。解放后,东北烈士纪念馆筹备组为了弄清楚杨靖宇将军的出生地,经过一年的辗转走访调查,终于确定在河南省确山县。此时,杨靖宇的亲人也在苦苦打探他的消息。他当年离家时,儿子一岁,女儿仅出生五天,从此再未回家。1945年,他的妻子郭凤临终前对孩子们说:“日本人投降了,你们的父亲也应该回家了,我等不到了,记住你们的父亲叫做马尚德。” 当调查组来到他们家中,他们才知道,父亲马尚德早已改名杨靖宇,并成为民族英雄。
历史情节有惊人的相似。但是,更为惊人的是,他们的信仰如出一辙,那就是:为了反抗侵略,哪怕改名换姓,抛妻弃子,也绝不回头;为了民族解放,哪怕脚踏地雷,头颅落地,也绝不退缩。
刘仁堪,1929年5月被捕,在敌人将他押往刑场时,他一路高呼“革命必胜”的口号,敌人残忍地割掉了他的舌头,让他无法再发出任何声音。可是,刘仁堪站在刑台上,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几十年后,在他牺牲的地方建了一所小学,如今改名刘仁堪小学。升旗台上,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信仰,使得一大批革命者在中国革命还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提着脑袋加入中国共产党,无怨无悔追随着党,终成燎原之火,把革命的红旗插上了每一座山头,把胜利的凯歌唱遍了每一个村落。
信仰如火,淬炼成钢;信仰如光,跨越时空。坚定的信仰带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