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无单田芳,评书与谁说?

2019-12-06王石川

杂文选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几代人评书廊坊

王石川

2018年9月11日下午3时30分,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同是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刘兰芳女士,闻此噩耗,不胜悲痛,感慨道:“单田芳先生艺术精湛、工作勤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评书艺术上,创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评书作品,对评书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说单先生的评书陪伴了几代人,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绝不夸张。正所谓:醒木在手,道尽千古人间事;折扇輕展,呼出百万铁甲兵。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帕、一醒木,但说书人就是凭借几个简单道具而营造出金戈铁马的万千世界,牢牢“锚定”听(观)众。曾有一个说法,每七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听先生的评书,其听众将近两亿人。

应该承认,以后恐怕很难出现像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这样的评书名家了。究其因,在半导体收音机“霸占”民众精神生活的年代,民众渴求文化浸润,但文化产品极少,像评书、相声这样的文艺样态不愁受众。而今天,民众的精神诉求越来越多元,文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评书的式微似乎不可避免。

正因如此,越是艺术大家凋零,我们越应传承他们身上的可贵元素。以单先生为例,这是一位极其敬业的大家,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比如年事已高时,依然坚持凌晨三四点起来录书。单先生说:“我热爱这门事业。我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要把钟撞响,有多大力量我使多大力量,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大家。只要我身体还好,我就坚持下去,活到哪天说到哪天。”面对如此热爱艺术的老人,那些浮躁的演员会不会惭愧?

单先生不是泥古不化之人,而是与时俱进,尊重创新,这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也有启示意义。比如,单先生善于创新,看到其他表演艺术中的好东西,就随时吸收,并用到评书上。有记者采访单先生:曲艺界如今涌现了不少年轻的评书演员,语言包袱设计更加时尚,经常出现时下热门的词儿。您怎么评价这种变化呢?单先生坦言:“我不反对这种变化,我自己也很感兴趣。评书这门艺术也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的要求,跟上观众的心理。”评书究竟能否再造辉煌,见仁见智,但单先生认为评书需要不断创新,确实不无道理。

尊重听(观)众,用艺术征服听(观)众,为此不惜下苦功夫,这是单先生让人敬佩的另一个地方。单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张作霖这书(《乱世枭雄张作霖》)我准备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大量资料,访问了许多了解他的人”。再拿《廊坊大捷》为例,“这个事件我并不是很清楚,对廊坊的风土人情也不了解。怎么办呢?做实地调查。我走访了廊坊的很多地方,去了廊坊大捷的实地……”追求精益求精,对作品负责,就是对听(观)众负责。

单先生认为,人生其实就一个字:熬。一个“熬”字,意味深长,人生是熬过来的,精品是熬出来的。无须讳言,单先生的作品也有瑕疵,有时作品传递的价值取向也可商榷,但他用心血“熬”出精品的做法,不能不让人赞叹。

“哪一行都得有人干,要不就会失传。”单田芳一度担心评书这门艺术后继无人,联系到如今评书传人青黄不接,就知这不是过虑。早在2009年,单先生就被定为“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今,斯人已去,谁来接过他的“衣钵”?评书不会死,这是显然的;评书会不会回归到当初的黄金时代,谁也无法乐观。但是,记住单田芳,记住他曾经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记住他的精神品质,这就够了。

猜你喜欢

几代人评书廊坊
皮影
石磨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七律·台澎望月
To Be Continued
放胆来一点“别出心裁”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恒大举牌廊坊发展许家印的如意算盘何在?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Dynamic City, Langfa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