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健康评估报告及分析
2019-12-06盛亚美
盛亚美
摘 要:研究河流生态需水是現代化建设必然步骤,生态环境建设已然成为了我们目前的重要课题,同时河流问题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我国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关注较晚,从目前的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仍在起步阶段,相关的工作处理的还不够完善,在理论以及计算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选定生态需水评估方案后需要综合考虑河流类型、外界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进行计算。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均存在河流,所以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
关键词:河流健康;评估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8-0012-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需要,河流健康评估工作越来越重要。河流健康评估工作是以科学研究与监测为条件进行的,另外工作结果很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评估方案在实行的时候是很复杂的并且在选定生态需水评估方案后需要综合考虑河流类型、外界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进行计算。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均存在河流所以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准确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
1 河流健康与河流健康评估概念
随着现实的需要,河流健康概念出现了,但在一开始并不被科学界所认可,因为部分科学研究人员认为河流健康概念在工作中并不能对具有生命特征的动植物进行准确的描述。其在表述时表现出来较强的主观性,缺乏严谨性不能用它对河流生态状况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后期科学界中将河流健康作为是一项衡量河流生态状况的指标。河流健康的评估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入科学的研究方式以及现代化测量方法,为了能加强在工作中的交流使用简单通俗的讲述方式,在工作中使用时具备很好的工作效果,是过去其他生态测量所不具备的。在使用它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从而使国家能够向人民大众讲解目前河流状况,对于检测管理者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方便其对于河流健康工作的开展。
2 河流健康评估的基本内容
2.1 物化评估
在对河流健康进行测量时使用物理以及化学的手段进行评估工,将河流的水流水质变化、土地改变情况、河堤地势变化以及河流两岸的土地结构直观的展现出来,由于其在表现上简单易懂所以在对河流健康评估进行评价时生物学家将其作为河流健康评估的重要指标。在测试时主要对河流的物理特性进行测试主要测试内容包括:河流的分时流量、河流中的悬浮物质量自己河流的浑浊程度、河流颜色等进行检测并对其水质的PH值以及河流的硬度进行评测。
2.2 栖息评估
对于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对相关生物栖息地中的河流流域食物链以及食物功能进行了解,对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具体评价工作中有两个主要评估板块:对生物栖息地上存在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功能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河流流域在生物栖息地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存在的数量进行抽样,科学预估。生态学家为了能够指标的反应出生物栖息地的质量对其进行规范,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对河流流中较大的适宜生存的领地进行评估调查其能够生存的数量最大值;河流流域中关于每单位面积内能够生存的生物栖息地的范围面积;河流流域中所能满足栖息地的位置。
2.3 水文评估
随着外在因素的作用,河流的水文条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在生态变化方面对水文条件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变化以及河流各时段的流量变化,在工作中还发现当地人们对于其河流的取水量的变化以及水库发展和水电站截流等都对河流的水文条件产生影响。在水文评估工作中随着相关工作的发展生态学家根据工作现状总结出在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两点内容:河流水文特性以及生态响应的关系,在工作中发现河流水流的变动与生态发展过程的关系尤为密切;通过对河流在发展中的工作报告进行研究并在干工作中发现水文在工作中对于河流流域的地势以及河流在生态演替中所展现出的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加强河流健康研究的准确性。
2.4 生物评估
生物评估在处理河流健康时的基本方法根据对生物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该评估能够针对河流流域中的生物群的生存状况加以了解,对准确分析河流流域中的水文、栖息环境、群落种群等变化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估指标赋分,即水文水资源准则层、物理结构准则层、水质准则层以及生物准则层的赋分与社会服务功能评估赋分。确定健康等级,对评估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3 河流健康报告
3.1 任务由来
河流水系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载体,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重要因素,对于河流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河流健康,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也关系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所以在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执水资源管理条例,这是对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任务的重要措施,更是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有效手段。
3.2 指导思想
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3.3 评估指标选择原则
(1)科学认知原则:基于现有的科学认知,可以基本判断其变化驱动成因的评估指标。(2)数据获得原则:评估数据可以在现有监测统计成果基础上进行收集整理,或采用合理(时间和经费)的补充监测手段可以获取的指标。(3)评估标准原则:基于现有成熟或易于接受的方法,可以制定相对严谨的评估标准的评估指标。(4)相对独立原则:选择评估指标内涵不存在明显的重复。
3.4 工作目标
通过河流健康评估工作的开展,调查监测西宁市重要江河流库水文水资源数据,掌握河流连通、湿地保留率、水资源利用、入河排污状况,监测水质状况,开展生物生境及分布调查,全面掌握西宁市重要江河流庫水量、水质、水生态现状,构建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健康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安排,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4 技术路线与资料来源
4.1 工作技术路线
立足河流健康评估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整理,部分无资料河流的补充调查监测,构建符合西宁河流实际、便于量化和管理的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重要河流健康评估,编制《西宁市重要河流健康评估报告》,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4.2 技术资料来源
水文水资源:石崖庄、西宁、董家庄、西纳川、长宁桥、朝阳桥、南川河口和王家庄等8个断面均采用2006~2015年的实测水文资料。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物理结构:岸坡稳定性、斜坡倾角、斜坡高度、基质类别、河流冲刷状况。来自调查资料。
5 主要任务
5.1 现状调查
根据河流基本概况、受人类活动影响情况以及各河流的主要功能,确定各河流的评价尺度。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提取出常用的主要河流健康评价指标:通过分析亟需解决的评价河段河流的健康问题,尽可能多的提取出影响评价河段河流健康的关键指标。
遵循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对所提取的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初步拟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专家咨询和参考相关法规、标准,结合后期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对初拟框架进行补充和调整,从而最终确定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要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加快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水安全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让老百姓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5.3 河流健康评估调查监测技术方案
河流健康评估调查工作包括水文水资源完整性指标调查、物理结构完整性指标调查、化学完整性指标调查、生物完整性指标调查、社会服务功能指标调查5部分。
水质完整性指标调查监测技术方案与数据状况:水环境质量是河流健康与否的重要表征指标,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体自身健康。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主要是针对水环境的各类理化指标进行水质监测,反映流域水质状况和受污染程度。
6 结语
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两手发力,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守住水资源三条红线,科学制定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实现水资源占补平衡。
参考文献
[1] 方良斌,唐克旺,潘世兵.石羊河流域河流健康研究与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19,41(06):71-75.
[2] 张松.维护河流生命健康助力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06(006).
[3] 尚小平,张永胜.渭河干流定西段的管理保护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利,2019(10):47-49.
[4] 赵伟华.赤水河河长制水生态环境评估指标的探索[N].人民长江报,2019-05-18(005).
[5] 专栏序言碧水保卫战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辽河流域[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9(03):223-224.
[6] 胡青坤.辽河流域的河流健康评价[J].水利技术监督,2019(03):189-192.
[7] 罗火钱,李轶博,刘华斌.河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2019(01):14-20.
[8] 陈兰洲,陶可,赵剑,等.广水河河流水质调查及健康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0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