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打造精品广播剧

2019-12-06许波

中国广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广播剧共产党宣言四力

许波

【摘要】由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与浙江义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播连续剧《真理的味道》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例。主创人员在深入实地中锤炼脚力,在万千素材中锻炼眼力,在创新探索中激发脑力,在精益求精中强健笔力。本文分析了《真理的味道》的创作过程、创作亮点及传播效果,阐释了“四力”对打造精品广播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力  真理的味道  共产党宣言  广播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广播剧创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域,也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践行“四力”,打造精品,責无旁贷。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交通之声与浙江义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播剧《真理的味道》,就是广播剧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力”要求的具体行动。

《真理的味道》是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史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该剧以史实为创作依据,情节连贯紧凑,人物形象立体丰满,音乐恢宏大气,动效逼真传神,浙江地域特色丰富饱满,感染力和代入感极强。笔者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成品推出的全过程,也通过该剧创作对实践“四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在深入实地中强脚力

广播剧人的脚力,首先是“立定脚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理的味道》是一部站位高、立意远的主旋律广播剧。陈望道先生早年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为了传播真理,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巨大。毛泽东同志1936年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要读懂这个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就要真正认识陈望道、认识当时那个真实的中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生动再现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期间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主创人员一行多次到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采风,到杭州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复旦大学陈望道旧居、《新青年》杂志社旧址实地考察,翻阅党史、考究细节。

为了声音元素在后期合成中尽可能贴近当时实际,主创人员专门到上海陈望道旧居纪念馆去录制老式排字机的音效,到义乌分水塘村收录村里独特的环境音,到当地夏衍小学收录带有方言特色的孩童玩耍音效,到杭州、上海各大唱片店搜寻符合历史年代感的马赛曲和苏州评弹的音乐。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最终成就了这部小切口、大主题、接地气的“脚力”作品。

二、在洞察生活中强眼力

强眼力,就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同时,作为广播剧人,很重要的一点是抓选题的能力。

选材《真理的味道》是偶然,也是必然。编剧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的一系列宣传报道中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先生的内容,瞬间有了灵感。报道讲述了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原来,1920年4月,就是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屋里,陈望道先生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先生因潜心翻译,吃粽子充饥时,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自己非但浑然不觉,反而说:“可甜了,可甜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99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刻,选取《真理的味道》这样的选题是再好不过了。而关于陈望道先生的这段故事,市面上还鲜有广泛传播的文艺作品。于是,主创人员马上和集团领导及义乌市广播电视台领导汇报了做广播剧的想法,这才有了这部作品,为伟大的祖国母亲献礼。

除了选题,大量的素材阅读、筛选更需要眼力。在收集素材的前期,编剧翻遍了《陈望道全集》《太白之风——陈望道传》《陈望道传》《红色的起点》《西行漫记》《毛泽东年谱》《苦难辉煌》《马克思传》等十余部相关著作,从几百万字的素材中摘录出重要内容汇编成册,成为剧本创作之初的重要史料参考。

《真理的味道》是人物传记剧,主创们始终秉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以声音版党史为创作目标,查阅了海量党史资料,请教了多位党史专家,小心求证每一个历史细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教授听过该剧后评价说:“广播剧《真理的味道》是党史教育、党性教育、主题教育的好教材。”这给了主创们极大的肯定。

三、在勤学深思中强脑力

强脑力,就要练就一种缜密的思维,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对于打造精品广播剧而言,需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的勇气,在继承中创新。《真理的味道》的音乐创作就是个打破传统、创新探索的好例子。

(一)音乐是剧本创作的一部分

音乐在该剧的创作中从来不是配角,而是推动剧情发展、表达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该剧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音乐既要有那个年代的味道,又要符合当前新时代音乐审美的需求。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又能与剧情融为一体,并推动剧中人物的情绪发展,这对音乐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配乐,而是创作主体的一部分。

(二)音乐创作需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当音乐还是配乐的阶段,作曲者往往是根据剧本或配好的主干音乐来创作,没有现场体验感,纯靠作曲者感悟和想象。而要想创作出和剧情、剧中人物浑然一体的音乐,作曲者就需要实地考察、充分感受、深入挖掘,理解编剧思路。

为了创作该剧的音乐,作曲家郝维亚把创作的切入时间提前到了剧本磨合阶段。和主创人员一起参观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小柴屋,体会当时的情景;采访村民,了解分水塘村的风土人情;考察义乌红糖文化,领悟“真理的味道”的象征意义;数次参与剧本讨论会,充分掌握人物情绪及剧情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为该剧创作了23段音樂,包含主题音乐、情绪音乐、氛围音乐等。主题音乐恢宏大气,大片感十足,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戏的主基调。在主题音乐基础上,因人物的不同情绪设置不同的变奏,使场面的烘托更有力度。有了音乐的切入性渗透,该剧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发展曲线非常饱满,音乐已存在于剧中人物的每一个毛孔中。

作曲家于祥国曾经参与多部获奖广播剧的音乐作曲,他听了《真理的味道》后,赞叹地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广播剧设计,声音的广度更像电影纪录片,音乐内在深刻,充满了哲学家的思考意味,与剧情浑然一体。”

四、在抒写时代中强笔力

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原则,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需要体现在笔力中。这需要创作者拿出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大胆取舍。

(一)框架结构是基石

《真理的味道》的剧本创作,力求在“时间真实”“空间真实”的纪实坐标中,还原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感真实”。创作历时一年多,剧本经历12次修改,其中有3次几乎是推倒重来,结构重建。

第一次结构重建发生在第三稿,焦点问题是全剧开头从哪个时间节点切入。第一稿是从分水塘村财主金湘阴装模作样闹革命开始,这样的叙事方法平稳却也少了些新意和悬念。所以第三稿尝试了用电影的叙事方法,从陈望道日本留学回国开始写,穿插了大量闪回的“镜头”来补充之前的时代背景。因叙事时间轴不同,第三稿可谓是从头开始。这种结构要是放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观众很容易看懂,且增强了悬念感,但广播剧是个听觉艺术,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大量的闪回会造成听觉上的空间模糊。为此,主创们反复推敲、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再次推翻,再次进行结构重建。这次改为从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思潮传进分水塘村开始写,既立意鲜明,又生动有趣,抓人耳朵。

(二)人物塑造是灵魂

结构的问题解决了,就相当于房子的架子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往里面砌砖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铺陈就是这一块块的砖,如何让内容有血有肉、情节感人,就要考验编剧的笔头功夫了。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旋律作品既要突出导向功能,又要淡化宣教色彩,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打动人心。剧中的主人公陈望道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情怀、有人性高度的爱国志士,但他又是“火柴头”性格,有冲动的一面,曾带着乡亲们与财主金湘阴正面冲突,亲自出手砸鬼神,也曾为了改名与父亲僵持数日,激烈抗争。这些情节的描述,使陈望道的形象生动鲜活,很接地气。

伴随着该剧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众多领导和业界专家都对该剧给予了充分肯定。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说:“传播信仰的味道,广播剧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的中文全译本诞生至今已接近一个世纪,其中所阐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奋斗。现在,我们用广播剧《真理的味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依然可以坚定我们的信仰,给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以力量,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广播剧共产党宣言四力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