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稳中承压 大宗粮食总体平稳
2019-12-06杨景元
□ 特约撰稿人 杨景元
11月份,我国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下行压力,央行货币政策加强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带动CPI继续上涨。国内大宗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当前时段主产区粮食即将面临集中上市压力,加之市场主体需求保持谨慎,粮价总体缺乏上涨动力,但阶段性天气、物流及惜售等因素支撑价格,粮食市场总体保持平稳。
宏观层面 经济数据增速回落 宏观政策趋于宽松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有增长4.7%,增速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7.2%,增速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为六个月最低。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创下该项数据历史纪录最低。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2%,一、二、三季度分别为6.4%、6.2%和6%,呈逐季下降态势。工业生产持续放缓,经济效益走弱。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下降2.1%,而上年同期为增长14.7%。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上涨101.3%,鲜菜下降10.2%,鲜果下降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5%,涨幅与上月持平。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
图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表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当日开展18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2.5%,较此前中标利率下调5个基点。央行此前在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继下调MLF利率之后,央行继续下调逆回购利率,传递出了强烈的逆周期调控信号。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明显、政策更多倾向于稳增长,预计后期物价上涨压力可能较大。
大豆市场 短期供应充足 需求拉动不足
11月份,国内大豆市场走势不温不火,中美贸易谈判一波三折,受国际棕榈油价格上涨拉动,油用豆价格一度上涨,但优质食品大豆依然平稳。虽然国储轮换和个别大型企业入市收购,减轻了产区部分压力,但因农民惜售,收购数量有限。受今年产区天气低温多雨影响、大豆品质下降,高蛋白大豆相对紧缺。
一、全球大豆供应依然平稳
美国农业部(USDA)11月份供需报告预计美国2019/2020年度大豆产量为9662万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减少2090万吨;出口量为4831万吨,比上年度增加75万吨;国内消费量为607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7万吨;期末库存为1292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193万吨。
全球其他大豆主要生产国的情况来看,美国农业部维持2019/2020年度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不变,分别为1.23亿吨和5300万吨。但是两国大豆期末库存做了不同的调整,其中阿根廷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2589万吨,低于10月份预测的2695万吨;巴西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3004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2900万吨。预计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9542万吨,除了中国以外国家的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7626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7619万吨。
二、国内主产区大豆收购增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111万吨,同比增加37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黑龙江大豆单产为240.4斤/亩,总产量为730万吨,占全国的42.7%。今年黑龙江产区由于大豆在生长季遭遇长时间低温多雨寡照天气影响,大豆单产和质量有所下降,农民种豆收益大幅下降,积极性大受影响,惜售情绪较重。
三、现货需求平淡,高蛋白豆紧缺
当前国产大豆市场处于季节性供应高峰期,现货需求不旺。新季大豆受生长期间强降水天气影响,蛋白含量普遍偏低,导致今年优质高蛋白大豆粮源紧缺,中储收购支撑高蛋白豆上涨,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偏强运行,高蛋白豆明显上扬,东北地区筛选豆收购均价3390元/吨,国储入库价格为3380~3460元/吨,企业多参照国储轮换价格在3400~3480元/吨之间收购。蛋白含量在40%~41%之间的普通商品豆主流装车价在3460~3500元/吨之间,优质品种3700~3800元/吨市场仍有采购倾向。
四、前期进口量减,美豆采购渐增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618.1万吨,比9月份的820万吨减少24.6%,比上年同期的692万吨减少10.7%,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部分延期大豆到港。2019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7,069万吨,比上年同期的7,693万吨减少624万吨或8.1%。
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周度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14日当周,2019/2020年度美国对华大豆销售总量(已经装船和尚未装船的销售量)为790.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64.6万吨提高1124.0%,上周是同比提高749.8%,两周前是同比提高542.2%。这说明,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正在快速增加。
五、大豆期货弱势运行
由于美国产量减少以及中国需求回落,今年全球大豆正处于供需双降格局。11月份,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整体呈现低位弱势盘整走势,截止11月22日,大豆1号主力2001合约收盘报3390元/吨,期价围绕3400元上下窄幅波动,受国际棕榈油价格上涨提振,对大豆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中美谈判进展依然扑朔迷离,价格缺乏明确指引,后期关注贸易战进展。
图2: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主力合约走势图
玉米市场 当前收购进度缓慢,后期上市压力增大
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平淡价格承压,受东北产区农民惜售影响,收购进度整体偏慢。月初市场阶段性供应偏紧,提振市场价格上涨,但随着北方降雪天气来临,气温转冷,预计后期玉米集中上市数量逐渐增加,加之市场需求疲软,企业收购较为谨慎,预计近期玉米价格仍将维持偏弱态势。
一、全球玉米供给减少,需求略增
美国农业部(USDA)11月份报告预计全球2019/2020年度玉米产量为11.0216亿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减少2285万吨;消费量为11.2627亿吨,比上年度减少2040万吨;期末库存为2.9596亿吨,比上年度减少2410万吨。预计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预计消费量为11.47万吨,其中欧盟地区玉米需求增长明显,由去年的7650万吨增长至8800万吨的水平。
预计2019/2020年度巴西产量为1.01亿吨,与上年度相同,出口量为3600万吨,减少500万吨;预计阿根廷产量为50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00万吨,出口量为3350万吨,减少250万吨。预计2019/2020年度中国玉米进口量为7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20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在种植面积继续下滑的背景下,今年国内玉米产量大约在2.55亿吨附近,较去年减少117.4万吨。预计2019年至2020年(10月至次年9月)我国玉米年度总消费量为2.75亿吨,同比增加0.7%,长期下游消费有望逐渐转好。
二、国内玉米收购进度同比落后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11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同比减少710万吨。分品种看,中晚籼稻1708万吨、粳稻838万吨、玉米1065万吨,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647万吨,同比减少632万吨,显示售粮进度相应偏慢。
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东北产区售粮进度为6.3%,较去年同期偏慢2.9%。其中,辽宁省售粮进度为10%,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吉林省售粮进度为3%,同比偏慢2.5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售粮进度为9%,同比偏慢3个百分点。
三、南北港口库存偏低,价格持稳
截止11月18日,北方港口主流价格区间14.5~16.1水以内容重660~730,价格1810~1880元/吨;14.5~15水容重720新粮主流价格1820~1855元/吨。近期集港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近几日大风天气影响导致部分港口封航,同时东北地区降雪不利于车辆运输集港。广东港口散船二等玉米价格1960~1980元/吨,价格整体持稳,据悉,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期间,乌克兰玉米到货量近50万吨,需关注进口玉米到货情况。
当前北方四港玉米库存132万吨,同比下降186万吨;广东港口内贸玉米库存24万吨,同比下降46万吨。贸易购销操作谨慎,用粮企业原料库存同比明显缩量。
四、生猪存栏降幅收窄,能繁母猪存栏增长
农业农村部监测表明,10月份,国内能繁母猪环比增长0.6%,这是自去年4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首次增长。全国生猪存栏环比降幅为0.6%,与8月份、9月份相比,分别收窄了9.2和2.4个百分点。全国生猪生产恢复面不断扩大,且10月能繁母猪的数量逐渐开始由底部回升,意味着生猪养殖将在未来有所起色,农业部专家预计明年底基本恢复到常年80%左右的水平。
随着猪价提高,养殖利润促进了养殖户的积极性,9月猪饲料产量环比出现10%的增长,整体生猪存栏恢复对饲料需求的影响将在2020年二季度反映出来。因此,目前来看,明年饲料需求将较为乐观。
同时,今年以来肉禽生产增势非常迅猛,禽蛋和牛羊肉均不同程度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10月份,全国累计肉鸡出栏同比增长15.5%,10月份,鸡蛋产量同比增长6.1%,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8万吨和330万吨,分别增长3.2%和2.3%。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分析,预计全年禽肉增产潜力在300万吨以上,牛奶增产160万吨以上,禽蛋增产80万吨以上,牛羊肉增产30万吨以上。
五、深加工原料库存偏低,开机较为平稳
目前,东北主产区加工企业原料库存在30天左右,与去年同期普遍2个月以上的库存情况差异明显。主销区规模以上饲料企业玉米原料多维持安全生产库存,中长期建库尚未大规模启动。
深加工产品方面,截至11月12日,天下粮仓调查的82家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开机率统计约为69.02%,尽管有所回升,但开机率整体不及去年。库存方面,全国82家企业淀粉库存总量达61.36万吨,较去年同期52.34万吨增9.02万吨,增幅为17.23%。近期玉米淀粉与DDGS的加工利润与开工率均出现一定季节性回升,产出进入稳定水平。
当前,国内玉米酒精和玉米淀粉价格大体持稳。据布瑞克数据显示,以新粮挂牌价估算,目前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107元,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亏损116元,黑龙江西部每生产一吨玉米酒精理论盈利62元,玉米酒精行业开机率72%。
六、玉米期货震荡盘整,仍有下探可能
11月份,国内玉米期货价格继续维持弱势,月初因东北地区上市推迟,短期供应偏紧,加之运费上调等利多刺激,期价一度冲高,但饲料需求仍然不见起色,随着天气转冷,新玉米脱粒上市较前期有所增加,预计12月份集中上市量将大幅增加,市场预期价格将面临下行风险。截止11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2001合约收盘报1847元/吨,较月初高点下跌近50元。预计短期内玉米价格仍将处于弱势当中。
图3: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走势图
稻米市场 惜售情绪严重 期待托市启动
进入11月份东北产区稻价持续平稳运行,市场收购主体与农户之间购销处于僵持状态,市场购销缓慢,大米终端消费依然疲软,国内5省陆续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但黑龙江省只公布了421个收储库点名单,正式收购尚未启动,黑龙江省储轮换启动虽提振市场人气,但市场依然期待国家托市启动。
一、稻米市场供应依然充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稻谷产量预计为2.103亿吨,这也是国内稻谷产量将连续5年站稳2.1亿吨大关。
美国农业部11月份报告预计全球2019/2020年度大米产量为4.9776亿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减少158万吨;贸易量为457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63万吨;消费量为4.9401亿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增加540万吨;期末库存为1.7704亿吨,比上月调增205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75万吨。
二、国内新稻收购同比下降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546万吨,同比减少94万吨。其中,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628万吨,同比减少117万吨。从已收购的进度来看,市场购销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今年托市力度减弱,大米终端需求疲软的影响。
三、市场期待国储托市启动
11月中上旬,东北三省新产稻谷开始集中上市,黑龙江省发出《省储储备稻谷收购公告》,黑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于11月7日至12月31日期间收购省级储备稻谷,受储备库开始收购轮换粮刺激,贸易商入市采购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但市场依然对国家托市还存在较为强烈的期待。
此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称,计划于11月7日在江苏省内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启动2019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目前,新季中晚稻市场已经有5个主产省陆续启动托市收购预案。去年黑龙江启动时间为11月13日、后期重点将关注黑龙江省国储托市收购启动。
四、大米出口有望录得顺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米去库存力度的加大,我国大米出口市场增长迅猛。据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份我国出口大米25.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万吨,增幅72.6%。1~10月份累计出口大米达到24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4万吨,增幅为53.7%。平均单价为2570元/吨。1~9月份,中国大米进口总量为169.9万吨,2018年同期199.6万吨,较2018年减少14.88%。截至9月底,2019年进口大米年度均价501.32美元/吨,环比2018年608.90美元/吨下调17.67%。大米进出口格局继续调整,有望9年来首次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五、产销区稻米价格平稳
11月下旬,产区农户惜售心理略有松动,售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整体售粮进度依然缓慢。米厂处于半开半停状态,原粮用量少,短期内稻价上涨动力不足。11月19日,黑龙江普通圆粒水稻农户售粮价在1.26~1.30元/斤之间,出米率65%以上、哈尔滨周边地区长粒水稻价格在1.52元/斤左右,出米率65%、稻花香五常地区主流收购价格在2.4~2.6元/斤,出米率50%。
目前,江苏产区普通晚粳米出厂报价在1.65~1.70元/斤之间、山东产区晚粳米报价1.70元/斤左右。而黑龙江2019年产圆粒大米出厂报价在1.93~1.98元/斤不等、长粒香大米出厂报价在2.35~2.45元/斤、超级稻米出厂报价在2~2.05元/斤。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