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2019-12-06盖娇娇李志杰蔺甜甜

关键词:肝素血常规急诊科

陈 洁,盖娇娇,李志杰,蔺甜甜,闫 鹏*

(1.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200;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500;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100;4.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300;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ICU,北京 10000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7岁,9年前患“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主诉:间断低热25天,胸闷、气短21天,加重3天。患者于2018年10月4日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C,不伴有其它症状,未治疗。10月6日开始自服“感冒药”后体温无好转。10月8日出现气短、胸闷,活动后加重,当地医院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好转。10月10日胸闷、气短加重,手指青紫,仍有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科,测指脉氧36%,胸部CT平扫示右肺大片间质性肺炎、右侧胸腔积液、双侧胸膜增厚、双侧肺气肿,收入ICU后给予莫西沙星、比阿培南抗感染,那曲肝素钙(6150iu/次,q12h)抗凝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胸闷、喘憋无好转。10月16日胸部增强CT示右肺病变加重、肺栓塞,改用万古霉素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加用利伐沙班(15 mg,2次/d)抗凝治疗,症状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治疗。10月27日再次出现发热,胸闷、喘憋加重,伴咳嗽、咯血,为痰中带血,停用抗凝药物,再次入住当地医院ICU,住院期间查血常规未发现血小板减少。10月29日转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311×109/L,床旁超声示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因病情危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当时吸氧浓度100%,氧合指数为46 mmHg,当天下午经右侧颈内静脉和右侧股静脉留置导管行ECMO治疗,肝素钠负荷剂量静推,之后转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ICU,应用泰能、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持续床旁CRRT治疗,ECMO治疗期间四肢末端无发绀。10月30日未用肝素钠抗凝,早上5:00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90×109/L,10月30日晚上21:00查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50×109/L,于10月31日应用肝素钠6225 IU+生理盐水50 mL持续泵入抗凝,早上5:00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33×109/L,当天上午出现血压下降,快速型房颤,持续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升压治疗,当时双上肢指端出现青紫,经扩容、纠正房颤等治疗后血压趋于稳定,升压药物逐渐停用。11月1日患者双上肢指端青紫症状无缓解,且逐渐加重,波及至双下肢趾端,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为59×109/L,查动脉血气乳酸水平正常范围内,随即停用肝素钠抗凝,持续泵入阿加曲班抗凝,维持APTT 60 s左右,给予输注血浆、血小板治疗。患者四肢指(趾)端青紫进一步加重,逐渐出现四肢指(趾)端出现坏疽。患者于11月6日ECMO撤机,拔除右侧颈内静脉及右侧股静脉置管,行床旁超声未见有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期间多次行床旁超声示:右侧锁骨下静脉、右侧腋静脉、右侧股深静脉、右下肢肌间静脉、左下肢肌间静脉、下腔静脉均可见血栓形成。

2 讨 论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普通肝素及其衍生物低分子肝素)与临床最相关的非出血性并发症,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脉、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HIT是通过形成抗血小板因子4-肝素复合物的IgG抗体介导的免疫并发症。虽然免疫反应很常见(8%~50%)[1-3],但是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的临床并发症远不常见,在不同临床环境中暴露于该药的病人中有0.2~3%受此影响[1-5]。

图A 为入院后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图(包括在急诊科的血常规)。图B为11月1日右手指缺血情况图。图C、图D为11月12日右侧手足缺血情况图。图E为11月9日下腔静脉超声,箭头所指为血栓。

参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6],HI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肝素治疗相关并发症出现的时机,即既往100天之内(特别是30天内)应用过肝素的患者再次使用肝素24小时内会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该患者在外院应用那曲肝素钙抗凝治疗10余天后停用2天,在本院急诊科10月29日早上5:00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311×109/L,下午5点左右ECMO治疗时静推负荷剂量肝素钠,当时血常规未查。在10月30日早上5点血常规出现血小板计数为190×109/L,当天晚上血小板计数为150×109/L,图A可以看出血小板计数呈持续性下降趋势,至11月1日早上5:00血小板计数59×109/L,对患者进行4Ts评分为7分。本院急诊科应用肝素前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正常,可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入院后存在感染、应用利奈唑胺、呼吸机辅助通气,虽然这些有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但时间上不足以致血小板快速下降。依据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为HIT。HIT按照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II型HIT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四肢血管闭塞或危及生命,亦可引起严重的纤维蛋白原耗竭及DIC,即HIT伴血栓形成综合征[7]。本例患者既往30天内有肝素使用史,再次应用肝素后24小时内出现血小板减少,以及ECMO撤机数天后床旁超声显示多发静脉血栓形成,四肢指(趾)端缺血性表现逐渐加重以至于出现动脉栓塞导致的干性坏疽(见图B、C、D),符合II型HIT的表现。

Greinacher A[8]等人对408例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大多数患者中,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同时伴发血小板减少。本例病人持续ECMO治疗期间以及拔管后3天内多次床旁超声均未发现静脉血栓形成,于11月9日以后多次床旁超声检查发现有右侧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右侧腋静脉、右侧股浅静脉、右侧股深静脉、右下肢肌间静脉、左下肢肌间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见图E),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符合此类病人的临床特征。Hong AP[9]等人研究发现所有14例HIT患者上肢DVT均发生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同一肢体,这些数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与HIT静脉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尤其是导管损伤的血管更多见静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ECMO治疗时是经右侧颈内静脉、右侧股深静脉置管,撤机拔除静脉置管数天后床旁超声显示右侧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下腔静脉、右侧股深静脉、右侧股浅静脉均可见血栓形成,这些受累及的血管均在置管侧肢体,显示几乎所有血栓形成的血管均在ECMO治疗时导管置管部位,提示血栓与导管损伤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10],急性HIT患者下肢大血管和肺栓塞的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本例患者床旁超声已经证实存在下肢大血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后ECMO成功撤机,多次胸片提示未见肺实变,超声未发现大量胸腔积液,但患者呼吸机支持参数非常高,氧合指数150以下,我们推测存在肺血栓栓塞症。遗憾的是,因患者病情危重,未能外出行肺动脉增强CT证实。

HIT患者血液中血小板4因子-肝素复合物抗体IgG的主要靶点是表达FcγRIIa受体的血小板[11],两者结合后活化血小板,伴随着强烈的凝血酶生成[12],在此过程中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一旦发生免疫应答,一部分患者经历血小板减少并进展为威胁生命的血栓形成并发症[13]。血栓形成是HIT最严重的并发症,增加疾病的病死率[14],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基于此,作为临床医师要有高度的认识和警惕。一旦怀疑或诊断HIT,第一步需立即停用肝素,同时应用一种对血小板无影响的抗凝剂抗凝[15,16],甚至需行血浆置换治疗。

猜你喜欢

肝素血常规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