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五)
——民国“云南省立龙渊中学”
2019-12-06■王媛
■ 王 媛
龙渊中学成立于1942年,位于昆明西郊小屯村,长虫山西麓,南距黄土坡1 公里,距西站4.5 公里,东南距大塘子村2 公里(明代此地有军屯,名上中营,后为囤粮之地,故名“小屯”,渐成村落,沿用古名,今属昆明五华区普吉街道办事处管辖)。龙渊即深渊,古人认为内藏蛟龙,先秦杂家著作《尸子》卷下:“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汉代杨雄《甘泉赋》:“漂龙渊而迟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唐代刘禹锡《伤我马词》:“金台已平骨空朽,投之龙渊从尔友”。《易经》乾卦第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潜深渊,可藏身千仞下,可腾跃九天上,进退有据,潜跃由心。学校用此名,预示培养自强不息学子,大展拳脚,成为有用之才。
一、学校成立背景
龙云主政时期,滇省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提升,内外矛盾趋于缓和,这给教育提供了相对宽松平和的环境,得以维持并有所发展,教育改革能平稳推行,这里有云南政府的功劳。在龙云主持下,制定了反映民主共和的教育宗旨;推行了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学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合理而又平等的教育体系,并吸取西方之长,推行教育改革。
1939年9月28日,日机开始轰炸昆明,市区多数中学撤离到玉溪、路南、澄江等地。1941年夏,“飞虎队”开始对日机歼击,空袭减少。疏散外地的中学陆续返昆,各县学生也来昆求学,原有中学已经满员,容纳不下众多学生;此外,西南联大迁昆后,连续四年有很多毕业生需要求职,给增办中学提供了充足师资。为适应抗战建国之需,一批名扬滇省、独具特色的中学出现。
1942年,“省立龙渊中学”成立初期,校舍简陋,十多间土墼平房;泥土地面,冬春黄土飞扬,夏秋泥泞难行不通电,点了一年的煤油灯;没有自来水,一口井上架着辘轳,提供生活用水;校舍西边是农民打谷场改做篮球场;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初中生多为昆明本市,高中生多来自州县弟子,学生无论男女一律住校食宿,统一佩戴校徽,穿灰布校服。孙起孟、张淑洵、陈赓雅作为“省立龙渊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起孟(1911.3.2.~2010.3.2.),“省立龙渊中学”创办人之一,安徽省休宁县人,中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第七届、八届中央名誉主席,中共优秀党员。1938年后,任中华职教社云南办事处主任、职教社总书记。1942年,他全力支持、创办“龙渊中学”并在该校讲授国文课。
张淑洵,河北武清人,毕业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7月,天津私立志达中学成立,是该校的首任校长。抗战初,志达中学南迁重庆,她随丈夫陈赓雅来到昆明。1942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担任“龙渊中学”首任校长。
陈赓雅(1905~1995.7.4.),是张淑洵的丈夫,云南大理巍山南诏镇人。1927年4月,赴昆明求学,由吴澄、徐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毕业后在《申报》当记者,编入中共地下党文化界小组,此间,作为第一批国统区记者深入中国西北采访,访问延安,毛泽东单独接见了他们。在校任课执教期间,师生视其良师益友,尊称“陈先生”。曾任昆明市政协秘书长,1950年初任昆明《正义报》社长兼总编。
二、办学情况
办学方针:“以精神克服物质,以学校代替家庭”,校训:“公、诚、勤、勇”,以此培育师生情操。教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认真负责,多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和毕业生,大多住在城里还兼有别的工作,当时没有公交车,他们在小西门外搭马车约50 分钟到校,从不迟到误课,上完两节课又折返市区,往返一趟要两三小时,老师们把“坚毅、质朴、求实”精神传播给学生,把西南联大的民主、科学、团结、奋进作风带到了“龙渊”。
抗战艰苦岁月,龙渊中学可谓干净、光明乐土。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深刻生动的讲学,熏陶和培养了学生心智;课外活动丰富,促使他们长身体,长知识,吸收新鲜思想。办学仅—年,学校就以名师济济,校风优良而声名大振,不少军政要人、实业巨贾都把子女送到这里深造。更为重要的是,豪门子弟在校园里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和其他同学穿一样的校服,戴校徽,吃食堂。
龙渊中学共办了8年,1950年与昆华中学、南菁等中学合并,建立为“昆明第一中学”。龙渊中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实物档案特征
民国时期的“龙渊中学”校徽,形状颇有个性,呈倒三角形,尺寸各边长3.5 厘米,材质为铜质,章面施以蓝底白字珐琅。校徽字样有3 种形式,其一,“龙渊”二字依照校徽形状,设计成变体美术字,镶嵌正中,颇具美感。其二,章面上端三分之一部分,从右至左,钤记黑体 “龙渊高中”四字,中间有一弧线,连接校徽两端,下端有阿拉伯数字“273”,是为佩戴者的学号。其三,章面上端三分之一部分,从右至左,钤记楷体“省立龙渊中学”,下端三分之二部分,竖排楷体“龙渊”二字。据一些老人家回忆,这款校徽专为学校教师设计而佩戴。章背底板平整,偏上位置有精巧别针,偏下位置从上到下有“发茂 武成路 卅四号”8 字,笔者推断或是校徽的制作工场。徽章整体设计精细,布局合理,包浆厚实,旧熟自然,品相较好。(如图1、图2、图3)
“龙渊中学”学生佩戴领章一对,形状呈圆形,直径2 厘米,材质为铜质,章面同样蓝底白字珐琅。领章上的文字分为2 种,其一,按其圆形,“龙渊”二字设计成变体篆字,居于正中,饱满充实,颇具美感,佩于左边领上;其二,为“学生”二字,同样变体篆字,佩于右边领上。章背底板平整,偏上位置有精巧别针,偏下位置亦是从上到下,有“发茂武成路 卅四号”字样。(如图4、图5)
四、档案意义
民国时期“云南省立龙渊中学”校徽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的宗旨。蓝色是博大、永恒的色彩,意味着信任、忠诚、自信、智慧、才智、信仰和真理,给人带来心灵的和平与安宁;白色象征干净、纯洁和简单,表示善良、和平、谦卑、天真。黄色代表智慧、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信心、欢乐、希望、年轻、光明。中学正值人生最美年华,是生命之花含苞待放之时,龙渊中学作为官办省立中学,按说受政府控制较严,但学校却能抵制不开“公民课”,不许“三青团”在校活动,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种思潮兼收并容,不追求升学率,不强调某门课程的重要与否,而是让教师发挥专长,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得到师生的认同与接受,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这里,摘录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人士李一平先生的一段演讲,由此看出“龙渊”魅力:“诸位正是十六七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当三四十年后,我满头白发,再见到你们的时候,我想你们当中一定会有好些人成了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