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策略
2019-12-05徐玉琼
徐玉琼
[摘 要] 在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要求的必然举措。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成果常常不如所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要有创新举措,教师要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革新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有所收获,教师要将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构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成效。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10-02
計算机的发明是人类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在各个行业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要求的必然举措。但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成果常常不如所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将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构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成效。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计算机是一门技能性和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到现在为止,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学生很难单独理解和掌握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仍处于看似无知的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我国当前尚无合并编制的计算机课本,但市面上充满着各类计算机参考书,这使教师和学生都蒙受损失,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学科难以规范化。
(二)计算机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这在计算机教学中也是如此。考试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计算教育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计算机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加之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够重视和配置相对落伍,计算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发挥作用。为了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教师在考试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与时间,直接致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对计算机的深入研习,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硬件建设落后,教学设备不完善
计算机教学主要教授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这也是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也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要求。现在固然有些学校曾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但计算机设备陈旧或不足,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教科书中,这给计算机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操作能力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与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和硬件配置密切相关。对学校来说,计算机被强调为一门知识学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低下。
二、搞好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应试压力
鉴于应试教育迫在眉睫的影响,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水平仍然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的根本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针,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而后在适当时间,让学生给学生上课,师生进行评析,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改善硬件配置,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1.鉴于当今计算机教学硬件的落后,应大力改进硬件环境配置。只有在具备硬件的前提下,教师才能进一步开发计算机教学。
2.创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范例,强化计算机教学管理与评估,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
(三)建立以职业学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操作基础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创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展开以学生为核心的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重点在全体讲授过程当中起到建构、辅助、解答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独立学习,然后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
例如,在Word文档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充分反映他们的主要立场,并列出他们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添加标题、如何绘制自由表格、如何调整行间距,然后着重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职业中学计算机教育者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解析学生所在班级及其专业课程的特质,咨询专业教师对计算机常识的需要,确保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侧重点和目的,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深度,选择更具体的实例。
比方,计算机教师在进行“Excel”表格知识讲授时,需要不断地拓展教学广度,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以后对Excel的利用较为广泛,教师应帮助他们重点掌握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为其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抑制学生的欲望。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计算机操作是一个集浏览、了解、思虑、察看和考证于一体的过程。因此,在计算机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做好计算机学习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从第一课开始,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课堂上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教師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原则,在计算机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魅力课堂,精心构思教学过程,打造精彩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运用能力。对一些理论概念(如文档、目录、路径等),教师应该关注关键点,突破困难,简明扼要地讲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要素;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尽量较多地介入实际操纵,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时,应加强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防止学生沉迷于漫无目的的练习之中。例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实际例子和视觉课件让学生学习新内容知识,然后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演示设备来展示学生的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最后,教师要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缺点,让学生进行纠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在基础知识、接受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假如教师不能够完全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纳分层教学的策略,这必将导致学生会两极分化,乃至使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学习情况,加大备课的力度,充分考虑各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哪些知识可以使学困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哪些知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尽力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然后注重对优秀学生的指导和学困生在课堂实践中的指导。对计算机作业进行分层性设置,并且分组进行评价与考试,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无形地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4.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
目标是组织对个人的一种心理吸引力。设定恰当的目标可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可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但目标设定应合理可行,这与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在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定更具体、更有探索性的目标,从而激励学生实现他们的目标。例如,在一个月内,五笔打字的速度必须达到每分钟多少个单词;在一个月内,他们必须和团队一起完成校庆主题电影的制作、拍照、编辑等。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掌握技能,提高水平。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复杂,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良莠不齐,有些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容易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水平更高;有些来自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有些甚至在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之前,很少能获得大学文凭。计算机的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应用基础的能力,努力对学生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
比方,在Photoshop软件的平面设计讲授中,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水平,教师不妨安排不同的研习任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并理解其作用。对中等学生,他们可以学习一些处理图片和拼图的基本技能;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处理图片和拼图的基本技能,让他们使用Photoshop设计自己的创意图片,专注于容量开发。
总之,为了提升职业学校计算机讲授的效果,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然后理解并应用它们,以指导未来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轻松地学习,发挥个性和专业,全面提高素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有必要依据市场需求,顺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技能为主导,通过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方法,增强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优秀的计算机操作者。
参考文献:
[1]黄波.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17).
[2]严淋渭.如何提高中职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1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