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2019-12-05韩建
韩建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的更新换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将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具体功能要求,优化当前网格化管理模式,最终搭建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其推广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网格化;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和谐发展影响着全社会。近年来,高校食品卫生问题、学术腐败、教管人员行为不端、学生过激行为等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学校人员、物资的损失,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生活也产生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高校的平稳运行对于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转变管理思路,建立快速、有效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管理趋势的必然选择[1]。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管理模式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有利于高校管理资源的整合、调配。通过建立、优化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应急管理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及不利影响,提升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2]。
1 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概念
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社会学者对其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大学生网格化管理主要是在现有的网络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协同处理概念等,搭建协同工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2)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网格管理中,整合每个单元格反馈的数据,进行立体且全方位覆盖的学生管理。
(3)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将信息化作为手段,集成高校各种管理资源,以校园、管理部门、宿舍、学生为每一个网络单元格,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环节反馈的问题[3-4]。
(4)本文认为,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依托统一的校园管理以及数字化信息平台,将校园管理辖区按照属性、规模划分成为单元并组成网络。通过加强对每个单元网格的监控及巡查,建立一种监控和反馈互相融合的方式。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在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管理阶层、运行及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将管理范围深入到单个网格单位中,将管理事务划分为单独部件和单独事件。明确管理的标准、流程及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大数据系统,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网络状处理模式[5]。
2 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管理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即以辅导员、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学生为管理对象,对已发生的学生问题进行处理的模式,行政倾向性较强。当前学生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及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1 管理层级结构复杂,效率低下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校学工处总领,各院系学工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具体事宜,线性垂直管理容易出现学工及教务办各项工作交叉重复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未能打通屏障,造成学生的信息、数据收集出现重复现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也难以及时处理。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效性差,不仅造成资源成本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不利于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2.2 管理阶层权责不清
高校管理队伍管理职能交叉,易引发互相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情况,管理学生的部门由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负责,这两个部门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团建党建、评奖评优、学生教育以及各类检查竞赛等工作,还要参加各类行政会议,应对各项检查,同时,还要负责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行政事务较多。繁杂的事务导致管理人员难以有时间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基层管理人员直接面对管理对象,被赋予的责任压力较大。仅凭有限的基础管理人员把控全体学生的信息难度较大,与学生沟通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人力的缺乏也导致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庞大的工作量导致管理人员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管理工作因其私密性,数据难以互相流通,导致很多综合性事务在落实中产生很多问题,处理流程繁琐,进度缓慢。
2.3 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高校对于学生管理中的数据采集方式落后、标准不同,导致信息采集分散、重复量大,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各部门之间只收集其当时需要的数据,例如学工部门只收集学生晨跑、奖惩、个人信息,教务部门收集学生成绩、学籍变动等信息。各部门之间易产生信息孤岛效应,不利于对学生的统一管理[6]。
3 高校构建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城市管理改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数字化城市建设早已展开。但高校学生的网格化管理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校采用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提升管理水平,更能减轻高校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人员职责、权限等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章限定,成员在组织内的任何工作必须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使得成员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当前的學生管理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学生管理问题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安全管理、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都遇到了瓶颈期,急需变革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突出,对自身权利的诉求更加迫切。因此,构建高校网格化的管理系统有助于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格化系统能够将各处的信息迅速汇总起来,便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在管理体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利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建适合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只有将需求和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及优化高校网格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人才的素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 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
高校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以大学生信息数据为基础,以各学院管理部门、帮扶中心、党员服务站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高校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这是高校管理模式的一個重大突破。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发挥各网络单元格的协同功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网格管理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用网格化模式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4.1 单元网格的建立
(1)将学生宿舍进行网格化区分,以班级、宿舍为第一级网格。当前高校宿舍安排基本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相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一般安排在同一宿舍或同一楼层。建立宿舍区域的网络单元格需要将学生公寓以楼层、楼栋进行划分,每一楼栋、楼层均可设置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对应区域的安全、矛盾纠纷等信息进行收集及反馈。通过调动预备党员、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学生的自治,减少学校的负担,减少学校人力资源分配的压力。(2)以学院为二级网格单位,在学院设立网格片区,由辅导员、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接受一级网格员反馈信息,处理超出一级网格员能力范围外事宜。(3)在校主管部门成立三级网格单位,负责汇总二级学院上报各项事宜,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未改变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对运行机制、功能和体系结构的优化重组,对最小单元格的构建,来对每一个网格进行实时、动态及全方位监控,从而对网格内的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多元化、人性化服务,实现了对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变革及创新[7-8]。
4.2 建立有效的网格管理平台
在高校现有的数据信息系统上,建立并完善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网格管理公示平台。网格管理平台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身份、户籍、学籍、家庭情况等基础信息高度集成,还应具备信息的传播及学生各类情况的反馈、上传功能。同时,需要将网格平台与高校的后勤、基建、保卫部门进行联合,共享网络信息,实现校园内部的协同管理。学生能够及时在平台上关注问题解决的进度及处理结果,由学校相关部门、学工管理人员、网格员、学生共同监督,达到信息透明化。针对部分特殊人群,所涉及院系应该建立档案,加强后续的追踪。真正实现学生管理与服务“一站式”,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
4.3 网格化学生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网格化管理应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确保学生信息及时更新。学生的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会导致学校管理阶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制度时出现偏差。因此,保障学生信息数据的正确性和全面性,是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功能的关键所在。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录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这必然给网格化管理带来困难,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及个人习惯差异较大,进校前的教育基础、心理承受能力和交往交际能力差异明显,在现实的网格管理中,需要根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实施有效分级、优化设计,重点关注学生档案,便于管理的高效化和精准化。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建立高校网格化管理平台,不仅需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将管理人员、学生融入网格中来,集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通学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壁垒,联合学校各部门进行学生的协同管理,还需要结合高校特色,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学校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网络管理平台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系统化。结合信息化手段,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使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同时,也促进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变革。
[参考文献]
[1]包治国,孙一平.网格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以P大学为例[J].管理学刊,2018(5):57-62.
[2]孟繁雄.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8(16):114-115.
[3]曾颖.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4]杜伟,郑金鹏.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建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4):296-298.
[5]洪雷,张佩.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96-101.
[6]魏霞.高校“网格化”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5-148.
[7]方丽娟.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安全管理机制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0-162.
[8]尹菊琴,刘丹,卓亨逵.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2(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