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泽板龙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特色

2019-12-05张露

艺海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特色制作工艺

张露

摘要:江西九江彭泽县的板龙是当地民间一种别具特色的龙灯。彭泽板龙的扎制区别于传统扎龙灯工艺,以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板凳龙制作,形成自己独有的板龙的制作工艺。彭泽板龙在结构和色彩上以及舞龙形式上区别于普通的龙舞和其他板凳龙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技艺魅力。

关键词:彭泽板龙 制作工艺 文化特色 出游特点 舞龙形态特点

江西九江彭泽,古称彭蠡,是一个濒临长江的千年古县,素有“七省扼塞”之称。由于其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艺之花,彭泽板龙就是其中之一。彭泽板龙是江西九江彭泽县民间的一种龙灯,集传统扎灯工艺、玩灯表演活动和祭祀礼仪于一体,独具特色与魅力。

一、彭泽板龙的历史渊源

(一)彭泽板龙起源的神话传说

关于彭泽板龙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板龙”从唐代江南民间龙灯“一龙九蛟”中演绎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国时期,为彭泽县民间传统的一种闹元宵习俗。人们借此方式,走亲访友,相互传递生产、生活信息。

也有关于彭泽板龙来历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到了井枯、河干的程度,大地一片干枯。人们向上天祈求能下场大雨来缓解当地的旱情,可不管怎样祈雨,仍然滴水未下。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它不忍看到万物枯竭,就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使万物复苏,人们得到了解救;可水龙擅自行雨违反了天规,被天庭判决用刀剁成一段一段,并将断开的龙体撒向人间。人们希望这条水龙能活下来,于是把断裂龙体放到板凳上,并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诞生。

(二)彭泽板龙起源依托的传统文化背景

龙作为一种古老图腾,展示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度结构,这种结构深刻影响着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舞龙文化就形成于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中。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其特点以依赖自然为根本。据史料记载,板凳龙源于汉代,是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彭泽地处江西最北部,临长江,自古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这里土地肥沃,但是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旱涝天灾,在这样的背景下舞龙灯,有了它广大的受众群体,成为人们祈求祝福、期盼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有着当地鲜明特色的板龙文化发展,则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性。

(三)彭泽板龙起源依赖的地域环境

赣西北地区盛产毛竹、茶叶、松木、香菇等农林作物。制作板龙的主要材料是松木和毛竹,人们在农闲之时就可以就地取材。以松木做板龙底座,毛竹扎制龙身,这样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经济实惠。制作板龙的取材反映了赣西北盛产竹木的地理环境。

彭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域经济也使板龙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舞板龙活动,参与者没有固定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可以达到几百人,表现出当地区域农业经济结构下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二、 彭泽板龙的制作工艺

彭泽板龙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串联起来的,也叫“板凳龙”。现在板龙制作工艺也与时俱进,人们结合实际,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进行板凳龙的制作。

(一)龙身制作

龙身底座由最开始的板凳串联到现在演化成了用两米长的木板制作。彭泽板龙与一般龙灯的区别在于龙身的底座主体用木板穿孔以活栓套接,在前后木板交叠的地方钻出大小相等的孔洞,再将木棒由下至上穿过孔洞进行串接固定,将木板串联成长龙。木棒起到固定、承重、提携龙灯的作用,舞龙的人可以手举着木棒出游。

龙灯的板座上是用竹篾做成的龙身和龙尾骨架。青毛竹是扎龙骨的主材。青毛竹需要挑选“上材”,也就是没有虫蛀与霉烂,竹身笔直干燥,竹节稀少,生长期较长的青毛竹。每根青毛竹根据需要用竹刀劈开,剖成宽窄一致,厚薄均匀的竹篾,并将表面打磨平整,以方便后面用纸糊龙身。把制作龙身的竹篾弯曲成拱门的形状,每一节底座上有一节竹篾制成的龙身,形成了“一拱一龙”。然后将竹篾弯曲成圆圈,按照拱门的形状进行捆扎固定,一段龙身大概需用十多个竹篾做成的圈。龙背上的龙脊也用竹篾扎制,形成一排锯齿状的小三角。

(二)龙头制作

龙头在整个祭祀仪式中起到关键作用。彭泽板龙的龙头有其地域特点,它制作结构繁杂,除了主要骨架外,上面还要装饰有八仙、雷公、雷母、凤凰、鹿角等各种传说中的人物和瑞兽化身,再加上龙须、龙眼、龙角、龙珠等。龙头承载了纸偶、令旗、绒球等诸多装饰附件,一些重要的祭祀仪式也都要在龙头部位进行,所以扎制龙头是整个板龙制作的最重要环节。

与龙身相比,龙头十分巨大,需要五到六人抬举出游。骨架扎制过程包含龙嘴、龙额、龙角、龙颈和第一拱龙身几部分。用竹篾弯成大小不一的弓形,从龙脖子后的第一拱扎起,一圈一圈由大到小,从龙额到龙嘴到龙角,依次扎制。

(三)龙尾制作

龙尾包括最后一拱龙身和龙尾两部分。先制作最后一拱龙身骨架,然后将龙尾骨架用竹篾盘成圆圈,由大到小呈盘旋上升式扎制,后接五个呈散开状摆放的四面三角体龙尾造型。

(四)龙身装裱与彩绘

彭泽板龙的装裱区别于现代龙灯的工艺称为“纸扎”,不采用常用的绢纺绸布材料装裱,因用传统的棉纸进行表皮糊制而得名。装裱工艺要求平整服帖,每一节龙身的装裱要用一整张全开的棉纸。装裱时在棉纸上刷上糨糊,用大排刷涂刷均匀,再将棉纸一点一点按次序慢慢包裹住龙骨。锯齿状的龙脊、龙尾和龙角等地先纵向糊裱,再从两侧糊裱。龙身用彩色纸粘贴龙纹,红色紙用来糊裱龙头、龙舌和龙角。龙尾部散开状的四面三角体造型也用红色纸来糊裱。

龙头与龙尾末端散开状的四面三角体造型使用三色彩纸剪贴装饰,龙身与龙尾运用红色集中绘制龙鳞。在绘制过程中,先在棉纸龙身上画出墨线,再用红色填充颜色。每填充一段红色龙鳞便间隔一段白色,采用这种规律的填充方式,绘制完整龙身。最后为避免出现颜料互渗或脱色,等绘制的颜料干透用清漆进行上胶,使板龙颜色更加沉稳优美。

整个板龙绘制完成后,再装饰上传说中的人物和瑞兽化身的纸偶、令旗、绒球等装饰部件,彭泽板龙才算制作成功。

三、 彭泽板龙的文化特色

(一)彭泽板龙的结构与色彩特点

1.结构特点

彭泽板龙区别于一般的龙灯扎制,龙身下面是由板凳支撑。龙身用竹篾扎制固定在板凳底座上,每节板凳龙身之间以“板式”结构相连,舞龙的人可以手握板凳底座下用木棍制成的把子抬起龙身,并将龙身自由摆动。龙身的节数没有固定的长度,一般以一户一节或一丁一节,最长时可达三百多节。这种区别于一般龙灯的结构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彭泽板龙的龙身上部结构与南方其它地区的板凳龙相比,也具鲜明的特点。如江浙地区的很多板凳龙是在板凳上扎着花灯来替代龙体,而彭泽板龙是用篾扎龙身,在每个板凳上扎制一段拱形的龙身,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

2.色彩特点

普通龙灯一般以“赤、黄、白、青、黑”五种颜色为主。南方其他地方的板凳龙由于板凳上的龙身是用花灯来代替,花灯上的图案又以自己喜好的图案为主,所以连接在一起没有统一的色彩。

而彭泽板龙则只有“黄、红、白”三色,白色打底,其上装饰红黄两色,龙身上的图案统一以祥云为主,类似于鳞片,寓意吉祥如意。这种色彩特点是受到了区域物产的影响。白色代表彭泽盛产的棉花,黄色代表彭泽盛产的油菜花,这两种花在彭泽被称为“金花银花”,反映在板龙灯的色彩上,便是以白色作为龙身的底色,黄色进行装饰。因彭泽板龙的出游时间一般在正月,为了象征红红火火的年节喜庆之意,便也在白色龙身上装饰红色。

(二)彭泽板龙的出游特點

1.时间特点

彭泽板龙舞龙以一村或一姓氏为一单位,即一个村子或者同一个姓氏的人一起舞一条龙。舞龙仪式在时间上也不是每年举行,一般是间隔三年或者五年才进行舞龙出游。舞龙出游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十五元宵夜结束。但是在彭泽当地,初三是祭奠亡灵的日子,为禁日,所以在初三这天板龙停游以尊重亡灵祭。十五元霄舞龙最为隆重,这夜舞龙象征着龙升天,整个舞龙仪式到这天结束。

2.内容特点

彭泽板龙舞龙出游的内容中包含了舞龙习俗的要素,即龙的信仰、舞龙仪式和文艺表演,从共有的舞龙习俗要素中有体现了地方性的特点。

舞龙出游习俗的核心是对龙的信仰,这种广泛的神龙信仰形成了人们观念上的共识,神龙信仰在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文化现象,国人的普遍观念对龙的形象及能力构建了许多共识。人们认为龙有鳞、有角和脚,身体细长,能上天入海、兴云降雨、驱邪避凶。但在进入到具体的地方,人们对龙又有着许多不同的阐释。彭泽的板龙的形象和出游舞龙就充满了创造性的过程,浸染上地域文化色彩的印记。人们舞起板龙灯,祈求神龙保佑转不祥的厄运,并舞起龙灯闹新春,展现出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彭泽板龙的舞龙仪式主要是祭祀。从接来神龙,龙灯巡游与送别神龙回归天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龙祭祀仪式。

彭泽板龙的文艺表演包含和周、盘舞、送龙珠龙子等内容,具有文艺娱乐的特点,特别是到了晚上舞龙表演,整条板龙火树银花、鳞甲闪闪,板龙的形象重重叠叠,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三)彭泽板龙的仪式特点

彭泽板龙的祭祀仪式以神龙信仰为核心展开,仪式过程包括接灯、出灯与送灯三个大部分。接灯是接来彭泽人信奉的神龙,使神龙附着到板龙灯上。出灯就是舞龙出游到村里和邻居村落里进行表演。送灯就是送神龙离开板龙灯升天,回归天庭。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祭祀整体,也内在关联着民俗信仰。

1.接灯

将神龙请到人间的仪式是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接灯的场地摆放香案,放上供品与香炉,蜡烛点燃,香炉点香恭候神龙。板龙灯的龙头有重要的作用,需要用毛笔给板龙灯“点睛”,就是用毛笔给龙头画上眼睛。然后又在龙角、耳朵、口鼻等部位用毛笔进行绘制。通过“点睛”使得只是一副道具的龙头具有灵性。相当于给龙灯进行了开光。

开光后的龙灯就要进行取水。也就是在众人的拥簇下,将龙灯拿到河边,并将龙头放到河水中轻点,象征着神龙活过来进行吸水。然后人们在河岸边烧香焚纸,表示尊崇。取水过后的龙灯就更加具有灵性,人们在舞动的时候就要使它左右盘旋,具有勃勃生机。

取水后的龙灯要到村庙里进行一个简短的仪式。龙灯在四处巡游之前需要得到赦令,要在村庙里问卦之后龙灯才可以启程。仪式过后需要在村庙门口进行一种标志性的表演,一般以“龙滚沙”、“龙出首”以及“游龙”等动作组成。表演过后就标志着舞龙活动的开始。龙灯将沿着村庄的地界,围绕着村庄的路口、房舍、田地等地巡游一圈,意在保佑全村出入平安。至此接灯仪式完成。

2.出灯

龙灯离开本村的范围到外面进行巡游,叫作出灯。当一个村要进行舞板龙灯时,附近的村子都会将舞龙的队伍邀请到本村去。龙灯出行的路线事先已经商量好,按照当地的传统,从村子出发到深夜结束后回村。每到一个村都会先到村委会去表演一番。村子里的人也会早早的到村头去迎接龙灯队伍,甚至有的地方会敲锣打鼓把龙灯的队伍迎进村。

舞板龙队伍从当天上午便出发,在锣鼓喧天声中,一条近百节巨型板龙浩浩荡荡从村中游出,沿着村庄、田地、池塘、屋场、街道,延绵上百米,在村庄里走家串户,祈福闹春,村民们争相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村子里的人也会奔走相告,围观舞龙灯的人越来越多。在早期板龙的龙身里面点有烛光,夜间舞龙时龙生能够发出光亮。后来随着新材料的运用也为了安全起见,发展到在龙身里面嵌有电子发光设备,舞龙队舞火树银花,龙影重重,在烟花的映照下,板龙更加光彩夺目。

当围观的群众越多,看的人越多,板龙的队伍进行舞龙的劲头也会越来越足。一时间龙腾虎跃,叫人目不暇接。舞板龙鞭炮声夹杂着村民的欢声笑语,诉说着心里的欢乐,祈求着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许多的农家也会邀请板龙队伍去自家逐个表演。人们常常以请到龙灯到自己家为荣。村人们清扫自家门前摆出香案,然后燃放鞭炮表示欢迎龙灯。鞭炮的声音越响越好,并且在舞龙的过程当中不能停顿。

3.送灯

与欢快的舞龙灯相比,送灯有一种离别惆怅的意味。是人们将神龙送别,离开龙灯回归天庭的一种仪式,也叫“回神”。

当整个正月间的舞龙仪式结束之后。村人们会在村头空地摆好香案送别神龙。舞龙的队伍会沿着这几天的路线向周边的村民告別。板龙灯巡游一圈后,由村人主持仪式,恭请神龙升天。仪式过后神龙升天,板龙灯重新成为一副道具,但是人们相信龙的祥瑞仍然在此地保佑着当地的人们。

(四)彭泽板龙的舞龙形态特点

彭泽板龙在经过历史的积淀之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舞动形态。

1.多种式样的舞龙耍法

彭泽板龙有多种式样的舞龙耍法,比较典型的有独凳龙和长板龙。

独凳龙使用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扎纸彩绘龙进行舞动。舞独凳龙的人数为一到三人。一人舞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舞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舞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长板龙也称多凳龙,组成的板凳龙数量及舞龙人数不固定,但最少为9个人。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两百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舞龙的人每人各举一段板凳。最前面的人举着龙头,最后面的人举着龙尾,其余的人举着龙身。另外有两个人举着宝珠指引龙的前进,多人协调动作,板凳龙穿来摆去,节节相随。

2.动静相兼的舞龙形态

彭泽板龙的动态舞动是运动变化的姿态,是动作呈现的走势状态。而彭泽板龙的静态则是舞龙动作静止的姿态。

动态的板龙舞动分为内空间和外空间。内空间指的是舞龙者本身。他们的头、颈、肩、胸、手脚等部位相互之间的关系。外空间指的是板龙舞动在不同的空间,角度发生了改变所产生的不同形态效果。在内空间舞龙者会有一些典型的舞龙动作,例如“握、抓、扛、举、拖、拽、走、跑”等。而在外空间整个板龙就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在不断的游动中,形成了一种气势恢宏的舞蹈。

静态的彭泽板龙舞形态,是指在整个的舞动过程当中相对的静止。从外空间来看,就是舞龙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停顿。是一种长时间的动态形态之后的缓冲,表示一个舞动阶段的结束,或者另一个新舞动阶段的开始。每一次完整的舞龙当中只会出现一到两次。虽然彭泽板龙在舞动的过程当中静态的姿态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却是整个舞龙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整个舞龙过程更加具有节奏感,也使板龙的图腾,更加具有神圣色彩。

3.线圆结合的舞龙阵型

彭泽板龙的龙舞都是以“线”和“圆”的形态在游动,常见的阵型有三角阵、四方阵、梅花阵、八字阵、跑马阵等。契合了圆的空间美和游动的韵律美。

神话中龙的形象具有流转的线条之美。彭泽板龙的舞龙灯就用线的运动来比喻龙身的运动,有一种线性之美,构成了线在空间中肆意流淌,自由延伸特有的美感。

圆是一种首尾相合的形态,有一种丰富饱满的形式美感。彭泽板龙的舞龙运动突出了圆的基本美学原则,体现在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之中。舞龙时,阵型由线返圆,呈现首尾相合的形态,构成了饱满的圆形艺术造型。圆形的阵型给人一种柔和的无限延伸的视觉感,使板龙在舞动过程当中,动态十分生动流畅。彭泽板龙舞动时的线圆结合的规律形成了自身龙舞的韵律之美。

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彭泽板龙,集传统的扎灯工艺、表演和礼仪祭祀于一体,充满了别具一格的特色。虽然只是一种民俗性的民间舞蹈活动,但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有着独特的外形以及鲜明的仪式特点,恢弘的舞龙阵光彩夺目,是当地精神的象征。探寻彭泽板龙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特色,将对研究彭泽板龙及其传承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玉琨.《春秋繁露》中龙的文化哲学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9)

[2] 匡立.肖莉.钟晓红.对舞龙文化再现意义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3] 王猛.徽州民间板龙艺术的文化特质研究[J],装饰,2017(03)

【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彭泽板龙文化遗存及当代数字化复现”(项目编号:YG2016277)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文化特色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梅山文化动画化的可实施性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三重性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蜀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