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9-12-05钱葵沈掌泉
钱葵 沈掌泉
摘 要:以桐乡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7—2016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均衡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第一,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第二,GDP持续增加,但增长率明显下降,一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升高且呈加快的趋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且差距逐步缩小;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均呈较密切的相关性,但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均呈较密切的关系;第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受桐乡市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特点及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产业的升级转型等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之间呈密切的正相关,而与农用地、园林地和未利用地之间呈密切的负相关,但与其他农用地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关键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分析;桐乡市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1-0144-05
土地利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在受自然条件作用和制约的同时,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1],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与環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者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3]。
对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经在湖北省[1]、广西自治区[4]、陕西省[5]、深圳市[6]、西安市[7]、贵阳市[8]、商洛市[2]、平塘县[3]、安塞县[9]等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以浙江省桐乡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07—2016年期间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和把握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使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协调提出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东经120°17′40″~120°39′45″,北纬30°28′18″~30°47′48″,东西长约36千米,南北宽约34千米,总面积727.45平方千米,地处沪、杭、苏金三角之中,东距上海131千米,西邻杭州65千米,北离苏州74千米,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3℃,年均降水量1 638毫米,年日照时数1 400小时,无霜期280天。境内地势平坦,无一山丘,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平均海拔5.3米。成土母质为江、海、湖泊沉积物,土壤分属水稻土和潮土两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河道总长2 401千米,有骨干河道46条,呈网状分布,河网密度为3.3千米/平方千米,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2016年桐乡市GDP为693.73亿元,GDP增长率为6.37%,人均GDP为100 412元,财政总收入为100.50亿元。户籍总人口为69.3万,常住人口83.44万,城镇化率为58.10%。2013年11月桐乡市批准成为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2014年桐乡乌镇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桐乡市获得了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批小康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行列。
(二)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分类采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于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数据,按照对应关系重新进行归类[10],由于研究区为水网平原,林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很小,因此在本文中将园地和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合并后进行分析,称为园林地和交通水利用地。人口和经济数据均来自《桐乡市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
相关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对桐乡市土地利用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当相关系数大于0时为正相关,小于0时为负相关;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两要素间关系越密切,而越趋近于0,则越不密切。因此,可以通过相关分析来分析和了解桐乡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2,11]。
二、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一)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图1为2007—2016年桐乡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期间桐乡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农用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从70.28%减少到66.97%。其中,耕地基本上维持不变,主要是受“占补平衡”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园林地则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12.67%下降到8.6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开发为耕地,由于桐乡市地处平原,耕地补充的后备资源匮乏,园地开发成为耕地补充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他农用地略有增加,受农业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用于养殖的坑塘水面和设施农用地的增加导致其他农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从23.95%增加到27.34%,主要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镇用地的扩张。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均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从22.07%、1.87%增加到24.93%和2.42%,城镇用地的扩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公路和铁路建设是导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未利用地基本上为河流水面,在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呈缓慢的下降趋势,从5.77%减少为5.68%,原因是少量被建设占用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转为农用地。因此,在2007—2016年间,主要的变化趋势是农用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
桐乡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充分体现了其地处水网平原的特点:耕地比例高、河流面积大、农用地中主要为耕地和园地,同时,交通用地比例高反映出其交通网络发达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二)社会经济变化及相互关系
1.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在2007—2016年间,桐乡市经济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GDP由2007年的276.3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93.73亿元(见下页图2),10年内增加了417.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83%,2011年为分界点,除2008年外,2011年前的年增长率均在15%以上,2010年甚至超过20%,而2011年以后,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下,2016年已接近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见下页图3),总体上来说,一产、二产增加值所占比重稳步下降,三产明显上升,一产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6.67%下降到2016年的4.06%,二产增加值由2007年的55.84%下降到2016年的47.85%,三产增加值则由2007年的37.49%上升为2016年的48.09%,2016年,三产增加值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二产,已经与美、日、英、法、德、意6国在人均国民收入3 000美元时比较接近[12](5.12∶44.66∶50.22),说明桐乡市进入小康发展阶段后是有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的。
在2007—2016年间,桐乡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见下页图4),固定资产投资由2007年的121.52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480.61亿元,而且自2011年以来呈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工业总产值尽管呈增长的态势,但期间并不均衡,2009—2011年和2012—2014年出现两个快速增长的时期,自2014年后出现一个稳定的时期,基本稳定在1 350亿~1 360亿元之间;农业总产值增长比较平缓,在2013年达到48.38亿元的峰值后,2014年后基本稳定在45亿元左右。
下页图5为2007—2016年间桐乡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从图5中可以发现,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地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由2007年的20 029元增加到2016年的48 020元,增长了1.4倍,农村居民收入由2007年的10 158元增加到2016年的29 623元,增长了1.9倍,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要快于城镇居民。因此,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在逐步缩小,从2007年的2∶1缩小到2016年的1.6∶1。
2.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下页表1为桐乡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中可以发现,指标之间均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要高于农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相关性很密切,但它们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要低;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性要低于与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均呈很密切的关系,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也得到大幅的提高,分享到了经济发展和增长带来的成果。
因此,在2007—2016年间,桐乡市经济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中高速的增长阶段,产业结构趋向于更加合理,居民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长,城乡差异在逐步缩小,已进入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
三、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了解桐乡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下页表2)。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桐乡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特点及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体现出比较一致的相关关系:与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农用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农用地(包括园林地)、未利用地呈负相关关系,与耕地之间均未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农用地的相关性也比较低。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各土地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要弱于其他指标,交通水利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比与GDP、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要密切。上述相关关系,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桐乡市在2007—2016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对土地利用方面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第一,桐乡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农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耕地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园林地(主要为园地)减少较为明显,其他农用地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均呈上升的趋势;未利用地保持稳定。
第二,GDP持续增加,但增长率明显下降,一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降低,三产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升高且呈加快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均呈较密切的相关性,但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均呈较密切的关系。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受桐乡市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特点及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产业的升级转型等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之间呈密切的正相关,而与农用地、园林地和未利用地之间呈密切的负相关,与其他农用地之间呈较低的相关性,但与耕地面积几乎不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