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哲学三境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人格理想

2019-12-05张霞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庄子

张霞

摘  要:庄子和他的《庄子》,在中国文学和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早有如云论述。本文也以此切入,从其缘起和著述着力,从“披文识见”“洞文执问”和“脱文瞻望”三个层面,阐述了庄子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人格理想的哲学的三重境界。

關键词:庄子与《庄子》  人生哲学  三重境界

走近庄子,是攀登一条深入云天的山径,有艰难与苦楚,也有粲然的了悟。

作为中国道家学派的高峰,庄子留下的《庄子》展现了玄远的思想、恣意的想象和瑰丽的文字,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和哲学的文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学均有至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就主体而言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其宇宙论部分由老子《道德经》肇始,至汉代《淮南子》得以完善。而人生哲学部分,庄子的贡献是空前绝后,其人生态度的“游世与游戏”、价值的“自然与自由”和境界的“审美与创造”的创造性建树,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人格理想,可将之视为其哲学的三重境界。

披文识见第一境:游世与游戏

儒家思想积极入世,佛家思想消极避世,而道家思想则是处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不同于单纯入世或出世的第三种处世哲学——“游世”或“间世”。要理解庄子的这种对中国人生哲学影响深远的思想,须从《内篇·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讲起。

这个故事的精华在庖丁的那段话:他说初学解牛时看见的是头整牛,三年以后,牛体已不再是浑然的庞然大物。而今,他无须用肉眼看,刀锋仅凭感觉就能在牛体中畅行无阻。主要在于依循牛的生理构造,行于宽广的正道,一头牛分解下来,他的刀锋连牛的筋腱都没碰到,更不会与牛骨头硬碰硬。优秀厨师一年换把刀,他们用刀锋割开牛的柔软筋腱;普通厨师一月换一把刀,他们用刀刃猛砍牛的坚硬骨头。十九年来,他用了无厚度锋刃解牛数千,刀刃还像刚离开磨刀石一样锋利,皆因其筋腱骨肉间的狭小空隙已化为自由的广阔天地。他构建了一组隐喻:普通厨师是入世者;优秀厨师的出世者;庖丁是游世或间世的至人。入世或出世,都是计出入、辨小大的执于一偏,与中道判若云泥。在《内篇·养生上》篇首,他就指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即中,缘督就是遵循中道,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新生,尽享天年。只有“游刃有余”的庖丁式游世或间世,才是不分内外、出入自由的逍湿游,才是“缘督以为经”的中道。

庄子由游世又引申出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深刻地熔印上游世或间世思想。一方面,庄子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的逍谣游舍弃目的和功利的追求,以一种自由的游戏精神超越世的苦难,抵达审美人生的彼岸。同时,庄子又强调独立于不同力量和不同定型的人之间,不偏不倚,为其游戏精神标举了公平公正思想——裁判不直接加入游戏,但公正执中是其进入游戏的方式,亦是整个游戏的组成和正常进行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批判者,庄子既在游戏中,又在游戏外,这是游或间的真正奥义。

洞文执问第二境:自然与自由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精随是“道法自然”。“道”乃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亦乃具体事物“自然”的存在。 庄子哲学的特点脱胎并延展了老子哲学,对自然的阐释,以“东郭子问道”最为典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可后?”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汝惟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东郭子就“道”之问被庄子答得哑口无言,且被指出其所问根本没有触及本质,原因在于他将“道”看成一个“实物”,既然是“物”,那就应该有“所在处”。那么,作为“生天生地”之神圣的“造物者”之“道”就不应该存在于蝼蚁、稀稗、瓦甓甚至屎溺之中,否则,“道”岂不是也卑下不堪吗?因此,在视道为“行”或“存在”这点上,老庄之间实现了互通。同时,庄子以其由自然而自由的思想,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庄子哲学有一个始终不渝的原则——化抽象为具体、化混杂为纯粹、化思辨为直感。如果说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自由”,那么最能体现其自由思想的便是《内篇·逍遥游》了,在此宏文中,他以敏锐深刻的主观写大鹏、蜩学鸠和斥鴳的不同,以丰富灵动的语言暗指这种不同不只是大小的不同,更是境界和精神的差别。

世间万物都有自由,自由的境界不一。无知与有识,渺小与伟大,卑俗与高雅,各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与蜩、学鸠之流相比,鲲鹏有更宽广的自由,也就有更加豪迈的自由精神。但庄子很清醒——即使鲲鹏,它的自由“有待”,仍没有进入“逍遥”境界。由此,庄子引出了个体精神的“大自由”——逍遥游。在《逍遥游》中,真正自由的不是任何一个实体,而是庄子的“精神”——精警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这种大自由,是依靠恣肆想象力和如椽妙笔来实现,让人在无边的时空中自由飞翔。

个体所触及的时空势必拘囿,以有限心智探寻无垠宇宙,惶惑迷乱在所难免。庄子认为人生价值另有所在,而非知识的探求。庄子对知识的这种态度自然值得商榷,但他对知识局限性的洞察却意义非凡。经年之后,西方世界在经历数百年的探究,忧伤地发现了知识和理性的局限,如果庄子泉下有知,定会心一笑。

脱文瞻望第三境:审美与创造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行于自由,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庄子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和创造影响是峰峦式的,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他们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归于当今所谓的艺术精神之上。”

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是人之心灵的无偏执于“心”的自由状态,即破斥功利的审美。正如康德所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可以超越时空,做无穷尽的想象。一次,庄子与惠子于濠梁展开了一场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妙的辩论,过程尽显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同一对象——出游从容之鱼,庄子能体会“鱼之乐”而惠子不能。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后者则是认知与功利的。从审美角度看,物我浑一,主客同体,“鱼之乐即我之乐,此之谓游”;从认知角度看,鱼之游动无所谓乐与不乐。惠子是在谈对鱼的科学认识,而庄子在谈对鱼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著名的论辩中,惠子是逻辑的胜利者,庄子却是美学的胜利者。”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是一种观照,但背后蕴含了创造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是美的极致,这与“道法自然”一脉相承,是对“自然无为”的深化。我们可通过《内篇·应帝王》的“混沌凿窍”加深体味。庄子以“混沌”隐喻自然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和“无美之美”的“混沌”之美——这与当今科学前沿的“混沌学”实现了互通。在寓言中,南与北可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就是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描述“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这个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间难以跨越的巨壤,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

就审美与创造而言,庄子哲学对中国后世艺术影响最大。他认为,美的创造就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在庄子看来,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送拘囿,以振奋、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然境界,这样才能与艺术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对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极为深远。

沿着幽幽曲径,走近庄子极其哲学境界,游历三重境界,收获自是丰盈!

参考文献:

1.庄伟彬.从《庄子》诸篇看庄子的处世哲学(J).新校园,2014,04;

2.李世化.庄子大讲堂:庄子的逍遥处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3.钟岳文.《庄子》: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J).月读,2016.01。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庄子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游移于情礼困境:魏晋士人阶层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