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研究△
2019-12-05刘立马晓辉晋玲林丽
刘立,马晓辉,晋玲,林丽
甘肃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介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11′~42°57′,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和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 km,南北宽530 km,总面积约454 000 km2。通过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甘肃省已有50个县(市、区)完成了中药资源普查。甘肃地处西北腹地,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复杂性,为各种野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而且道地药材的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比较著名的传统道地药材有: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甘草、贝母、款冬花、秦艽、锁阳等。除汉族外,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其中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1]。现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做以简单的总结分析。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目的
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以及在省内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发现并收集一批在临床应用中行之有效,有重要价值的用药知识或经验,根据地域、民族等地方特点采取保护措施,建立相应的保护名录,为国家进一步保护和推广打好前期基础[2-6]。
甘肃省的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及肃北、肃南、东乡、积石山、阿克塞等自治县,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蒙古、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和民族风情。中医药传统知识包含了多个民族的医药文化,为了较好地掌握该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基本情况,对做好中药资源传统知识挖掘和科学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使得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保护性调查、挖掘和整理,摸清本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资源状况,同时发现一些地方特色药用资源、特色加工技术和特殊用法,为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和数据库奠定了基础[2-6]。
1.2 调查方式
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各县(市、区)普查队在所负责的普查区域,开展中药资源传统知识调查时,联合当地卫生部门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遴选条件确定调查对象,走访传统知识持有人,包括县乡镇卫生院、民办医院、村卫生所、私人诊所及民间医生等[7-8]。按照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表设计的内容(含名称、药材信息、加工方法、使用民族和地区、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用药形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配伍、疗效、配方、来源与应用历史、重要价值、持有人信息等)对其进行采访,在征得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及所在单位的同意并配合下,登记相关调查信息。并在条件允许时,参与观察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的实践活动,对其使用的医药古籍等市面少有的医药资料进行影像记录[8]。
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对象的遴选条件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继续在传承应用并且行之有效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用药知识与经验;持有人所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必须是通过家族或师徒授受等方式传承获得,而非个人独立发现或通过培训学习获得。通过实地调查,为了更好地挖掘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我省根据地方特点附加的遴选条件为:在本地区或者周边地区对某一种疾病治疗方面有自己创新、行之有效、口碑较好及当地卫生部门极力推荐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也加入到调查对象里面[8-10]。
1.3 调查地区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包括:2012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中药原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涉及的地域是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定西市、白银市、武威市、陇南市、平凉市、庆阳市、张掖市、酒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12个市(州)。
2 调查结果
通过大量和基础性的实地走访调查,本省12个市(州)总共50个县(市、区),共计收到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信息1028份,对经整理走访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合格程度,传承时间、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进行了重点考究,规定在已出版的医学典籍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可以作为新的传统知识记录,否则不能作为文献资料,以临床病例、医疗笔记作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走访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填报,“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核查系统”核查合格性,现已确定了1028项合格并传入国家数据库,其中单方388份,复方640份,主要使用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详见表1)。
表1 调查收集的验方
调查的县(市、区)涉及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在甘南州、临夏州、肃南县、肃北县、东乡县、天祝县及积石山等地区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持有人。单、复方使用的民族中汉族居首位,藏族次之,回族第三,再次是蒙古族。还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不过,这反而有利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相对而言,汉族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知识保护意识较强,传承较差,中医药传统知识遗失较多,很多家族传承的医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出现家族内无人继承的现象,受传统思想影响不传外姓,导致很多家族医药文化的严重断流。
此外,在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地方特色药用资源、特色加工技术及特殊的用法,通过对已传入国家数据库的1028项合格单验方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有81项单验方具有其地方性的特殊用法和加工方法,对一些疑难杂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为做好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整理和挖掘工作,特别是对地方或民间行之有效的单验方信息的采集,目的是使一些存在于地方或者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及时地保护,从而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档案建设,同时通过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也能为一些从事新药开发的药企提供研究思路,给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及保护提供前期指导(详见表2)。
表2 甘肃省有地方特色的81项单验方
续表2
续表2
注:为了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知识产权,以上仅提供了单验方的名称、主治、持有者及所在地区,个别单验方临床疗效很好,但单验方持有人不愿意透漏任何药材信息。
3 分析与总结
通过本次普查基本调查清楚了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现状,调查到全省共有1028份验方,其中640份是复方,分布于省内、甘肃省周边少数民族之中,同时也反映出了该省各民族人口的分布密度。调查到的单方中大多数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也有少数是需要和其他药物或其他可食用品配伍使用。
有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收藏的文献实物有各种手抄本和早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通过这次调查能及时、有效地保护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文化遗产。将民间流传的对某些疾病行之有效的验方,尽可能收录到中药资源普查传统知识数据库,为研究开发新药品提供宝贵的数据[11-12]。
对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后发现有81项地方特殊中医药传统知识,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包括加工方法、使用方法及配伍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还了解到个别病例使用了民间验方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例如:在武都区的一位药农利用山里的一种植物,将其嚼碎,砸碎(需加唾液,但植物有毒,不得吞咽)外敷治疗蛇咬伤、蚂蝗咬伤有很好的疗效。诸如此类的民间验方,地方卫生部门应加以引导进行保护,以免在传承过程中遗失[3]。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途经:1)持有者师承传授;2)持有者通过家族传承;3)查阅中医药书籍过程中总结,并在药味、药量方面有所创新;4)地方或民间长期的采药实践经验,并有多年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口碑[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