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果园改造现状及对策
2019-12-05宣景宏
白 岩,宣景宏,李 莉*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2 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辽宁 沈阳110034)
新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近年,受产业扶贫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推动,水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果树种植为我国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增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经过40 余年的持续增长,我国苹果、柑橘、梨、桃等水果主产区的果园陆续进入衰老更新时期,老化低效果园 (下称老果园) 已占我国果园总面积的40%,在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下,围绕“提质增效”目标改造老果园,是我国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我国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我国水果产业迅猛发展。据统计,2016年果园面积约1 300 万hm2,总产量约1.81 亿t[1],从过去的8 亿人“吃不到”,到现在的14 亿人“吃不完”,我国水果产量与面积已居世界第一。自2008年在全国实施苹果、柑橘、梨及特色产业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以来,各类水果生产更加集中于优势区域,质量更加安全,水果种类更加均衡丰富。2017年苹果、柑橘和梨三大树种产量占38%,比2007年下降20%;猕猴桃、樱桃、芒果、葡萄等水果产量增长较快;水果饮料、罐头、脆片、水果健康产品等衍生产品更加丰富。发展水果产业已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老果园改造现状
所谓老果园,以我国苹果、柑橘两大树种为例,是指树龄20年以上,因果园土肥水和树体管理失当,导致果树营养失调、 果园郁闭、 果品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种植效益低下的果园。早在2006年,我国水果生产省份就相继开展了老果园改造工作。
我国90%以上的成龄果园是在20 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建立的,大多存在树体大、枝量多、树冠郁闭、光照不足、病虫害严重、管理不便、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导致果品产量、质量不高,整体效益低。从挖掘果园发展潜力、提升果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优化水果布局、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角度统筹考虑,各地方均在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2.1 进展情况
在我国北方果树产区,辽宁省2006年出台《关于加快水果产业发展意见》,提出加快改造老残果园,2015年为苹果、梨、葡萄等树种设立低效改造园建设项目;陕西省每年投入1.6 亿元用于推进苹果示范县老果园改造和现代矮砧新型栽培模式的发展; 甘肃省出台《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列出专项扶持密植老果园改造,相关市(州)、县(区)也相应提供补贴;山东省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改造老果园10 万hm2”;河南省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支持老果园改造工作。
在南方果产区,浙江省2014年出台《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水果产业提升发展的意见》,围绕“打造精品果业”的总体目标,支持整村推进老果园改造;湖南省先后颁发《柑橘强省建设实施方案》《千亿水果产业发展方案》《湖南省果茶“三品”提升行动方案》《湖南省精细柑橘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推动结构调整、品种更新、优质基地建设等工作;湖北省2017年、2018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精品果示范园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广西特色果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重点抓荔枝、龙眼、芒果等老果园改造,每年高接换种1.3 万hm2;四川省各市(州)相继出台推进果品产业发展意见等,对改良品种、 栽植密度、土壤培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着力推动老果园改造。
近年来我国水果生产省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老果园改造,且取得明显成效,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老果园改造比例仍然较低。已改造园仅占33.6%,未改造园达66.4%,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2.2 所见成效
果园密度和树体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新优品种发展比例增加,产量、质量显著提升,总体生产效益不断提高[2,3]。据初步调查,改造后的果园,优质果率提高9%~40%,劳动力投入减少30%以上,单位面积纯收入提高1.5 万~12.9 万元/hm2[4]。
环渤海优势苹果产区经改造的果园每年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次数明显减少[5]。环渤海与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已改造的果园腐烂病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轮纹病也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虽然发生率降低幅度较小)。
3 老园改造技术路径
从各地调查摸底情况看,我国老果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 个方面[6],即树体老化、栽植模式落后和技术管理不到位,占比分别为14.3%、64.3%和21.4%。近几年,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指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有关省(自治区)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高校和相关农业企业,在我国部分水果产区开展老果园改造技术示范与推广,经过对技术示范和实践总结,提出“三改、三减”的老果园改造技术路径。
3.1 改品种
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配套、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改造品种老化、品质低劣的果园。针对不同树龄树势和栽植密度,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并注意配置授粉树。
3.2 改树形
针对树冠过高、过大,大枝过多,枝组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在调减密度的同时,采取落头、提干,疏减大枝,优化枝组配备等技术措施,优化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便于省力化操作。
3.3 改土壤
采取多种形式增施有机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畜-沼-果”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应用生草覆盖、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4 减密度
对密度过大果园,采取隔行或隔株间伐、高接换种等有效方式,增大株行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利于喷药、除草、采收等机械作业。
3.5 减化肥
在改善果园群体结构和土壤质量的基础上,优化氮磷钾营养配比,集成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树盘覆盖等关键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
3.6 减农药
在加强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果园喷药机械装备水平,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残留。
4 老果园改造的难点
现阶段我国老果园多为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普遍存在果农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加之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增加了老果园技术改造的难度。
4.1 存在观望思想
果农受传统管理习惯和担心减产减收的影响,对老果园改造存在一定观望、疑虑甚至抵制情绪。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大多数果区有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的思想。加之间伐、树形改造等改造技术措施需要3~5年逐步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果农有承担风险的担忧。
4.2 政策相对薄弱
老果园改造过程特别是改造前期的投入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现阶段,国家对老果园改造的扶持政策尚少,部分产区地方政府对老果园改造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造的专项资金补助也仅限于示范园,且示范样板的宣传和引领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力还不大。
4.3 技术推广面窄
多数水果重点生产县的果农未系统掌握老果园改造技术,导致树形改造技术熟练程度差,作业质量不高,影响果园后续发展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同时,老果园是综合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如果在改造中仅重视密度和树形的改造,缺乏地上地下统筹、集成配套的土壤改良及肥水管理技术和设施,将会严重影响老果园改造的效果。
5 对策
总结各地推进老果园改造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为更好地推动老果园改造顺利开展,对今后的应对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5.1 强化示范的引领作用
借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不断深化老果园“三改三减”改造技术,形成轻简化技术体系,集成为简单易行的技术操作模式,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愿意用”,打造一批恢复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老果园改造示范园,让果农实实在在看到老果园改造的好处,使广大果农内生动力,主动推进老果园改造。
5.2 强化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
建议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各地农业推广部门为纽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县区间互动,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强化对果农的技术指导,全面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这是老果园改造的成功基础环节。
5.3 加大投入力度
老果园改造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可通过专项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改造进程。据匡算,老果园改造成本包括投入和减产损失,666.7 m2需近3 000 元,果农愿意为老果园改造承担的资金比例在50%以下。建议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老果园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在陕西、辽宁、山西、山东、甘肃、湖北、湖南、四川深入示范推广老果园改造,用于建立老果园改造示范园,以补助形式将一批老果园打造成精品果园。同时在进一步总结和交流老果园改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网络等宣传途径,加强成效的宣传展示,扩大老果园改造推广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