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强大脑”再聚上海
2019-12-04王雨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雨菲 摄
41位诺贝尔奖得主,20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世界著名学术奖项获得者,1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外青年科学家,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人、科创企业及金融界代表……其中,包括3位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这些被誉为全球“最强大脑”的中外人士汇聚一堂,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又会发生什么惊人的碰撞?
10月29日—31日,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发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八大主题峰会和 《上海倡议》
本届论坛的举办地点设在上海市东南角的临港新片区。这一地点本身就极具新闻性和故事性。
一年前的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决定。而如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正式运行两个多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在此举办,意义更为重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论坛开幕式作重要讲话,并对每一位科学家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与最热烈的欢迎。开幕式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主持。WLA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延豪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的主旨论坛可以说是顶格级别的组合:主持人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三位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雷戈·塞门萨、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讲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生物物理联盟原主席饶子和,则以“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疫苗研究”为主题,分享了他和团队针对非洲猪瘟病毒原子结构的研究成果。
今年论坛的八大主题峰会从形式到主题都颇具创意和潮流。近70位顶尖科学家与100余位国内院士、青年科学家自由组合,分组交流。峰会主题包括:脑科学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碳氢键与新化学、创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新能源与新材料、经济与金融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雷戈·塞门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视觉中国
上海自贸区内的临港大学城,成了本届论坛期间的“网红地”——论坛的八大主题峰会分别在临港大学城的上海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同时举行。
青年论坛、国际大科学计划战略对话和莫比乌斯论壇等,同样成为今年论坛的热点。
一位全程参加了论坛的国内嘉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是一场开放性的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头脑风暴,不仅有趣、好玩,跟随世界顶尖科学家们一起脑洞大开,畅想未来20年科学和宇宙以及人类自己,同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重视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科学薄弱,是遭遇技术卡脖子困境的根本性因素。”
闭幕式上还发布了一份重要的倡议——《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简称《上海倡议》),科学家们以此表达了他们对科学发展与人类未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思考。
《上海倡议》由WLA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宣读。倡议内容包括重申对基础科学这个社会的变革性源泉的关注与强调;强调开放、合作和科技共同体的观念仍然是支撑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呼吁促进对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建设一个健康的全球性科学生态体系。倡议提出,让惠及人类未来的科技和科学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以此为基石创造出更好的科技治理模式。
青年人才可期:来自中国的15岁小科学家
本届论坛,依然延续了上届论坛对青年、青年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这一宗旨和追求。
“青年科学家论坛”从内容到形式,也都更为新颖和开放。例如别具一格的“桌布论坛”今年同样大受欢迎,即在场青年人与科学家们共同在桌布上涂鸦灵感,在问答间了解和探索科学新知。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桌布论坛”阵容更为隆重:共15张桌布,每组14至16位科学家,讨论内容从蛋白质全新应用等构想,扩延到科学家的年龄界限、青年科学家的公平环境等深度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青年人才中最小的一位只有15岁。这位叫谈芳琳的高一小姑娘,是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据介绍,她早在初中阶段就凭借课题“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专项奖一项;“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主席奖(唯一初中生获奖者)、一等奖。此次论坛中,她收获了来自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得主吉罗·麦森伯克的桌布密码鼓励“TAGFY”(Troubles Are Good For You,困难是好事儿)。
像谈芳琳这样的高中生少年科学家,本届论坛上还有十几位,大都是00后,真正的英雄出少年。
好奇心,是论坛上顶尖科学家们口中的高频词汇。罗杰·科恩伯格在去年的论坛上就曾这样说,不要试图直接解决难题,相反地,更应该追求对自然的好奇心,解决方案将随之而来。好奇心也是坚持基础科学发展与突破的动力。“一开始,你并不知道钻研的结果会是什么,能有什么应用,”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解释道,“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往往来自研究过程中最基本的好奇心驱动。”
“科学社区”“联合实验室基地”纷纷落地临港
科学探索需要幻想,但科学最终造福人类还需要应用、落地。因此,从去年第一届开始,论坛就在充分探索科技未来的同时,也在务实性上做了设计和规划。
例如,本届论坛上,就揭牌“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并落地上海自贸区的临港新片区。据介绍,该实验室基地的建设,贯通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从基础科研到技术转移转化的全线科研产业生态链。未来实验室基地的建成,将产生国际一流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催生大量世界级的顶尖科技产业生态链及新兴产业巨头。由世界顶尖科学家们延伸而来的各类创新资源,也将在基地先行先试,突破地理空间、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元素在上海集聚。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WLA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表示,设立WLA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希望建立一个具有产业转移转化能力的“基地”,包括临床试验、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等具体事宜。
而去年第一届论坛上宣布的在上海临港启动的“WLA科学社区”,也在本届论坛正式公布了规划方案,并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据介绍,“WLA科学社区”落地上海临港,目的就是聚集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科技资源,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进行对接。在今年论坛闭幕式上,特别安排了“WLA科学社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杰,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执行理事长、秘书长王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张蕾蕾,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赵威等出席签约仪式。
据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炯透露,科学社区规划总面积34公顷,位于临港科技城范围内,主要由思想板块、实验室板块、技术转化板块等三大板块构成。规划中还会有更多国际化高标准的配套设施,如科学家公寓、双语学校等,以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们会继续做好产城融合,让顶尖科学家们与他们的团队能够‘拎包入住,省去后顧之忧。”
华夏幸福执行总裁赵威作为签约企业代表在签约现场表示,华夏幸福是中国产业新城开发运营的先行者和领导者,能够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带来快速落地的资源,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创新的生态环境。本届论坛上,华夏幸福有12位博士后集体参加了青年论坛环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本土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等领域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不断提升。
据介绍,WLA科学社区将利用好新片区的政策优势,成为临港新片区四大重点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汇聚地”与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践行区”。
在外界看来,临港无疑是论坛的最大福利获得者。其实,临港地区有着先天的科技基因,特别是一直与基础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这里诞生了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以及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等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港新片区挂牌两个多月来,新设企业数量达1329家,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集中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超过260亿元。
从论坛到科学社区再到实验室基地,顶尖科学家们在临港可以从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一路贯通至技术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责编:姚冬琴 yaodongqin@ceweekly.cn
编审:张伟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