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之美“术”

2019-12-04董香琴

考试周刊 2019年82期
关键词:共鸣美育融合

摘 要: 芬兰共和国的教育崇尚简洁,自然,以少胜多,独特的现象教学法和森林教学法因国家的历史根源和自然环境而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美术教师,在芬兰教育的学习之旅中,关注更多的则是芬兰学校无处不在的艺术之美,这种美自由而纯朴,可以是一双自己编织的彩色袜子,可以是一张用落叶拓印的彩绘,也可以是一幅有些奇怪的身体结构图……徜徉其间舒适、放松,充满童真之趣和无言的美感。美育在芬兰这个冰雪国度,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呈现在空气中,植根在灵魂里。

关键词: 美育;融合;共鸣;贴近;生成;拥抱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17.9万个,湖泊18.8万个。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75%,因此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又称拉普兰,芬兰人迁入后,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夹缝在俄罗斯以及瑞典两国之间,徘徊在基督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复杂历史,都对芬兰人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出门就是森林,转身便是湖泊的美丽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更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一、 美育与课程的融合

在芬兰,一至九年级都有不同内容的家政课程安排。例如烹饪、烘焙、裁剪、木工、漆工、编织等。学会生活,为将来的家庭生活储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是芬兰教育所倡导的横贯能力之一。因为漫长的冬季寒冷而潮湿,走进芬兰学校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脱掉鞋子,校内的地面干燥温暖。所以,在众多家政选课表中关于编织的课程十分受欢迎。例如,编织围巾、帽子、袜子等,无论男女生都会用自己选择的彩色毛线进行编织,编织好的作品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在教室里自行展示。看到不同年级的男生女生脚上色彩各异,针脚不平的彩色袜子多数都是Finnishmade。艺术和家政类科目对于学生形成平衡的个性十分重要,学生在家政课堂中不仅学习生存技能以及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探索建立未来良好的家庭关系,锻炼快乐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积极的心理建设。像这样在课程中蕴含美育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环境研究、宗教、手工、社会研究以及艺术课程等。在编织教室看到成群的男学生在编织袜子,在手工作坊看到梳着马尾巴的女学生站在车床旁边干着木工活,非常熟练地开着木条,刷着油漆,欣赏自己制作的木凳子,仿佛芬兰人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艺术技能和知识,并且学以致用,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提升自信心和艺术表达能力,并且能将这些美育的种子持续播散在一生的旅途中,惠及他人。

二、 美育与生活的贴近

芬兰菜品简单,沿袭北欧民族一贯作风。然而,芬兰的餐桌文化才是视觉的盛宴。琳琅满目的瓷器、Iittala玻璃制品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纸巾,花色或繁复或简约,适合纹样被设计到极致,体现了芬兰人对生活美的独特追求。每日三餐,看似平常,但是生活也需要一种仪式感,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只会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在芬兰学校食堂就餐,开阔的大厅,黑白相间的屋顶格栅,原木色的桌椅上繁花似锦,墙壁上点缀着学生的艺术作品,或充满童真,或搞怪呆萌,或素雅或浓烈,佐以一群群浅笑低语的童颜,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就餐的仪式之美。沉浸其中,一勺一盏之间都流露出美的体验和应用。

芬兰人话语不多,性格内敛,不太喜欢通过语言来传达对美的演绎,于是漂亮的橱窗文化应运而生。出于保温的需要,芬兰的窗户都是前后两层玻璃,而这块玻璃之间的“自留地”就成了窗户的主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空间。在芬兰学校各个教室的窗台上,两层玻璃之间就是一方艺术的殿堂。有时是几艘帆船模型,有时是几块花布的贴画,有时就是高高低低的玻璃罐里盛满各种浆果干,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出自学生的创作和表达。素净的窗台与鲜艳的色彩总是能留住来访者难舍的目光。这种真实而朴素的美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爱美,对一个人的修养,以及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美育与自然的共鸣

芬兰的夏天温度适宜,时间短暂,但是暑假有近10周的时间,因为芬兰人有着深切的家庭观念,认为在如此美好的季节里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伴,所以芬兰家庭喜欢走进丛林,走近湖泊,享受假期和天伦之乐。芬兰学校则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将部分课程安排在森林里进行,这就是森林教学法。因为森林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例如水、植物、动物、土壤、空气、石块等,而且森林中充满了自然之美,在美的环境中更加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自然就是心灵的通道,自然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学生可以在森林里认识浆果,采摘浆果,制作果酱,烘焙甜点,分享美食;可以在森林里描绘自然,利用大自然中的落叶、树枝、动物遗落的羽毛制作美的工艺品,实践创作活动;可以在森林中聆听风划过树叶的声音,脚踩过积雪的声音,还有动物行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还可以在森林中探究各种鸟类的栖息和繁衍,制作鸟屋,绘制图案,观察鸟的故事等。在这些体验活动中,處处渗透着美的影子,传达着美的声音,塑造着美的灵魂。

四、 美育与环境的生成

芬兰经济高度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举世闻名。但是,走近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颇有“简陋”之感。没有像样的学校大门,甚至没有高耸的围墙,个别学校校舍内部也是没有教室的概念,就是一个大平层。所见之处多是可以移动的屏风、软凳、围挡、挂墙之类的,随时可以进行空间大挪移。走进看似凌乱的校舍内部,经常不经意间就拐进了一间正在上课的空间,或者是正在进行小组学习、师生“密谈”的角落。纵观学校的外部,简单、朴实,与周边遍布的森林和湖泊和谐共生,探索学校的内部设计也是耐人寻味的。首先,这样的学习环境更加透明和开放,让师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融洽,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多样化的教室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让学习变得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空间的置换或者布置,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情境。例如家政课,教师将教室布置成家庭餐厅的场景,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餐桌摆盘和用餐礼仪。其次,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芬兰,学校不仅是师生学习的场所,在放学以后学校转身成为社区的图书馆、剧场、公共培训教室等。尤其是社区剧场的共享,让家庭有机会同台演出,学生从小参与剧本的设计,增进的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也让艺术教育和展示更加推及和惠众。让有限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是芬兰人一直喜欢的简单方式。

除了空间设计充满美学含义之外,学校内部的廊室文化布置更加凸显美育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大音希声,芬兰学校的廊室文化布置充满自然的趣味,让美育更加有灵气。无论是宽敞的走廊,还是大面积的展墙,或者是卫生间的门板,楼梯拐角的旮旯,甚至是门把手、楼道背面不起眼的地方,都是充满“孩子气”的艺术作品。有的是从森林里带来的拼贴作品,有的是信手涂鸦,也有“大气磅礴”的个性创作,让来访者止步沉思。在芬兰学校的廊室间,没有整齐划一,没有教师过度干预的痕迹,因为美是不需要化装的。行走在其间,恍惚走在赫尔辛基的国家美术馆。对自己的自信和对伙伴的认同,从有形的作品到无形的“对话”,美育自然天成。

五、 美育与精神的拥抱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构建。在芬兰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叫sisu的精神,代表着坚毅、刚强和果敢的气概。这种精神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有地理原因,当然也有美育的功劳。如果sisu精神选择一个形象代言人,那肯定是姆明。姆明源自托芙·杨松创作的姆明系列书籍,描述了姆明的一家在姆明谷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姆明故事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是在各种危机和艰险中如何找到自己,坚持真诚、善良、和谐相处。知心见性,唯有美的心灵,才能看到美的生活。这样的故事和图书给饱受战争之苦的芬兰人以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姆明的绘本反映了芬兰美育的一种理念:如何做人、如何交往、怎么生活,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美。在这里,美育是精神的基本组成形式,精神是美育的完美成果。

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尔曾提出美育的“隐秀说”,认为美育的存在十分丰富,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内在的暗示和引导。芬兰学校充分挖掘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架构以及环境的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芬兰之美“术”,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董香琴,高级职称,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共鸣美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