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工业用量增长迅速
2019-12-04沈泽
沈泽
尿素用途广泛,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工业上尿素也用在很多领域,如人造板、电厂脱销、三聚氰胺以及车用尿素。近年来,尿素在工业领域的用量呈现上升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8 年,我国尿素工业用量年均复合增长率13%,由2008 年的470 万吨升至2018 年的1600 万吨。
人造板:随着建筑装饰和家具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迅速。2005 年我国人造板产量为0.53 亿立方米,2010 年,我国人造板企业多达1 万家,人造板产量超过1.5 亿立方米,占全球人造板产量的40%。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人造板行业也进入了怠速调整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年均20%以上的高速发展逐渐下降到10%以下。人造板产量从2011 年的2 亿立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 亿立方米,到2017 年下降到2.9 亿立方米,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 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涉及所有人造板产品以及家具、地板、木门等下游木制品加征关税,对中国人造板进出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人造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截至2017 年底,全国关闭胶合板企业近3000 家,关闭、拆除或停产纤维板生产线621 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每年0.23 亿立方米;关闭、拆除或停产刨花板生产线900 余条,每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0.17 亿立方米。全国现有规模以上人造板企业约6400 余家,同比下降15%,大中型企业数量增加,微小企业不断减少,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未来几年,我国人造板产将在峰值上下波动,以创新为动力、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人造板行业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尿素的下游深加工产品,广泛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此外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自2000 年以来,我国三聚氰胺过剩格局逐步显现。2005 年我国共有三聚氰胺生产厂家100 家,总产能65 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的36.2%,产量为38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6%。2005 年欧洲三聚氰胺装置开工率为95.0%,我国三聚氰胺厂家数量虽然众多,但大都规模小、技术不够先进、开工不足、产量小,缺乏竞争力,开工率仅为58.5%。
近年来,我国三聚氰胺扩产的势头迅猛,众多企业扩产和新项目上马,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同时,由于淘汰了众多年产3000 吨以下的落后间歇法装置,我国三聚氰胺厂家数量减少,装置的平均规模得到了较大提升。2008 年底,我国有三聚氰胺的生产厂家80多家,产能为95 万吨/年;2018 年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厂家25 家,产能为218.2 万吨/年。近年国际三聚氰胺市场发展速度比较快,产能增加迅速,基本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产量增长速度在5%左右。中国三聚氰胺生产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全球三聚氰胺产能、产量、出口量及消费量第一大国。
我国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 的原料。2018 年我国三聚氰胺55%用于人造板材(简称三聚氰胺板);22%用于油漆涂料,主要是汽车油漆;18%用于生产蜜胺泡沫塑料;5%用于高效混凝土减水剂、三聚氰胺阻燃剂、三聚氰胺纤维、织物防皱添加剂、药物中间体、纸张湿强剂、皮革鞣制剂等其他用途。
随着三聚氰胺产能的不断增加,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三聚氰胺市场价格呈现出明显下滑的态势。因此,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是三聚氰胺产业的发展方向。
车用尿素:由于国内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国内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尿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氮氧化物的能力,因此近些年在处理汽车尾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车用尿素是柴油机专用尾气处理还原剂,无味无毒。当废气从发动机排出后,它会与废气一起通过SCR系统,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从而大大降低尾气污染物。在SCR 系统中,车用尿素是唯一的消耗品。
车用尿素主要从工业尿素提纯而来,标准高于工业尿素与农业尿素。车用尿素溶液浓度为31.8%~33.3%,生产原料为尿素晶体和超纯水。1 吨工业尿素可生产0.75 吨车用尿素,按尿素含量32.5%计算,可生产2.3 吨车用尿素溶液。从2013 年10 月后出厂的柴油重型车新车都安装了车用尿素尾气净化装置,以供添加车用尿素。理论上,车用尿素用量为柴油消费量的5%,2018年全国柴油消费量1.6 亿吨,车用尿素需求量为800 万吨,工 业 尿 素 用 量 近400 万 吨。2018 年1 月1 日 起,全国机动车将全面实施国五排放标准。对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是从我国当前产业政策来看,经济发展重心将逐渐转至高新技术产业,煤炭、钢铁、水泥等对柴油消费拉大较大的传统重工业已不在重点支持范围内,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还将缓慢下降,相关生产和运输的柴油消费也将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