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式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9-12-04陈林清王茗茗邹艳贤刘大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骨块踝关节切口

陈林清 王茗茗 邹艳贤 刘大洲

后pilon骨折为一类特殊骨折类型,介于踝关节骨折、pilon骨折之间,现阶段临床常见致伤因素较多,常见为旋转暴露、垂直暴力等,造成患者胫骨远端后方骨折块逐渐移向近侧,多数情况下合并距骨后脱位[1]。现阶段临床上后pilon骨折例数并不少见,临床对应治疗干预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但因复位困难、合并踝关节韧带损伤等特点,往往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状况较差,合并并发症,以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为主,相应术式为两种: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内固定以前向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为主,后向前选择空心加螺钉固定,采取钢板固定胫骨后方[2]。与临床传统螺钉固定相比较,利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更加牢靠,利于患者后期踝关节功能锻炼。本文就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利用不同方式入路的疗效进行以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经过临床确诊为骨折;②经过患者、家属治疗后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③无凝血障碍、手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①影响本次研究顺利开展相关疾病;②不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③长期服用激素、存在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5±7.4)岁。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3.6±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当患者入院时,及时评估骨折和软组织情况,及时予以合理措施处理患者的骨折和脱位,手法复位后,利用支具、石膏或外支架固定制动,减轻疼痛、促进肿胀消退。对照组行后内侧弧形切口,自跟骨结节上方10 cm处向远端沿跟腱内侧缘延伸,在内踝尖水平处弧形转向前方,指向足舟骨方向。将皮瓣牵开,显露踝管,显露后踝、内踝,骨折复位和内固定。观察组行内侧直切口,切口自跟骨结节上方10 cm处,向远端沿着跟腱内侧缘下行直至内踝尖平面。将踇长屈肌腱向内侧牵开,利用“外侧窗”将外侧骨块暴露,并显露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之间内侧骨块,保护患者神经血管束。“开书样”掀开后内侧骨块、后外侧骨块,复位胫骨关节面塌陷骨块,然后复位后内侧、后外侧骨块,并利用螺钉、支撑钢板固定。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用踝支具固定2周,2周后拆线并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12周可完全负重。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OF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AOFAS评分对手术前、手术后14、30 d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恢复状态越差。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4、30 d,观察组AOF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后pilon骨折为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特殊类型,往往临床后pilon骨折患者合并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损伤,因韧带起源于后踝位置并止于外踝后方,能有效稳定踝关节稳定性。往往后pilon骨折同时可合并距骨后脱位或合并粉碎性外踝和内踝骨折。因此,临床上将pilon骨折称之为介于典型后踝骨折和pilon骨折之间一种类型,为不稳定骨折[3,4]。现阶段对上述患者选取治疗方案时,通过可靠复位,选择固定效果确切内固定物。多数情况下完全采取石膏固定为2~3周,开展负重功能锻炼时间为手术6~12周,完全负重行走为3个月时间[5]。

本研究表明,对临床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开展内侧直切口,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整体疗效,降低后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手术后14、30 d,观察组AOF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曹辉等[6]发生率研究中提出,开展后内侧直切口通过踇长屈肌、血管神经束之间将后pilon骨折显露出来,能降低术式引起的刺激,同时可较好展现术野,利于临床医师后续操作。直切口入路术式开展下,可有效降低术式对神经血管术激惹,并利用肌腱隙,将“外侧窗”“内侧窗”位置进行暴露,往往对患者开展后内侧切口后,能显露后内侧、后外侧骨块,术者可从容开展复位、固定。同时,术式开展中行一辅助切口,切口下能暴露内踝前丘骨块,有效降低伤口引起的并发症。通过开展后内侧直切口,患者术后机体恢复良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后期病情康复。

综上所述,对临床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行内侧直切口,利于患者后续病情康复,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块踝关节切口
开窗术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骨块治疗Ⅱ型Pilon骨折
克氏针逆行固定联合缝线套扎治疗小儿粉碎型胫骨髁间棘骨折*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疗效观察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