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19-12-04王爽
王爽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病情较为严重的一种精神疾病类型,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临床认为与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逐渐丧失意志,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2]。药物方法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手段,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长期用药后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且药物治疗只能控制患者的病情,不能彻底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至2018 年 9 月在本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 例。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30 例,女24 例;年龄 20~45 岁,平均(38.74±4.19)岁;病程2~15 年,平均(7.49±1.25)年。观察组男28 例,女 26 例;年龄 21~45 岁,平均(39.41±4.37)岁;病程3~15 年,平均(7.81±1.57)年。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中相关的诊断标准;年龄>18 周岁;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害患者。②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方式进行治疗,第1 天给予初始剂量喹硫平50 mg,第2 天给予100 mg,第 3 天给予 300 mg,第 4 天给予400 mg,第5 天开始,剂量调整为400~600 mg/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内容如下:①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治疗,每周治疗2 次,90 min/次。②第一次进行治疗时,治疗师与患者进行亲切的沟通,收集整理患者的病情情况及基本资料,为患者讲解治疗目的和方法,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根据收集的资料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③第2~4 次治疗时,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放疾病知识手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讲解,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疑虑进行耐心的解答,从而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应对措施等。④第5~7次治疗时,治疗师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明确其自我消极评价及不合理信念,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患者阐述正确、积极的信念,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治疗。⑤第8~12 次治疗时,采用苏格拉底式询问法对患者的妄想表现进行治疗,转换患者的消极及不正确理念,采用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幻听症患者出现幻听症状的病理机制进行解释,通过备忘录记录幻听内容,采用显示检验的方法转换患者对待幻听的态度,以及提高患者对待出现幻听症状时的应对措施。第13~20 次治疗时,通过制定活动表等措施,激发患者的兴趣,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患者的用药情况,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积极的专业知识增强患者的信念,并对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进行巩固。两组患者均于干预5 周及10 周时进行评估。
1.4 评价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6]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焦虑情绪程度、抑郁情绪程度进行评估。SAS 评分的分界值为50 分,轻度为50~59 分,中度为60~69 分,重度为70 分及以上;SDS 评分以53 分为分界值,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3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②采用Loring 等制定的自我效能量表[7]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 周、10 周时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自我行为管理、角色功能、临床症状控制、医患沟通等5 项,满分60 分,自我效能越好分值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评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状况对比 (,分)
表1 两组负性情绪状况对比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SAS评分SDS评分干预后36.49±4.50†50.22±4.97†15.049 0.000例数54 54干预前67.47±4.21 67.33±4.26 0.172 0.864干预后45.23±3.10†55.81±3.47†16.709 0.000干预前61.48±4.84 61.59±4.89 0.118 0.908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状况对比
干预5 周及10 周时,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效能状况对比 (,分)
表2 两组自我效能状况对比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4 54干预前15.74±2.85 15.81±2.91 0.126 0.900干预5周35.48±4.79 27.64±4.01 9.222 0.000干预10周53.12±3.14 43.27±3.11 16.378 0.000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发的大脑功能和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8]。根据研究显示,全球约有2 100 万人罹患精神分裂症,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增加其发生率继续上升,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等特点,而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且随着病情发展,甚至还会引起焦虑、肝炎、心脏病等[9]。因此,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能够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长期用药的毒副作用会对患者的脑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患者的认知行为等功能下降,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治疗效果不理想[10]。而认知行为疗法是临床治疗新产生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进行资源整合重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11]。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项事物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能够以各种方式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如目标设置、归因方式等都受自身对能力判断的影响,且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的应激状态、焦虑及抑郁程度[12]。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对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