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星海在异国的最后岁月

2019-12-04

文史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莫夫卡达阿拉木图

多天没进食的冼星海背着小提琴,手提一只行李箱,流落在阿拉木图街头,拜卡达莫夫一下子就留意到这张瘦削憔悴的东方面孔……

——这是电影《音乐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这样的场景,曾真实存在过。故事从抗战时的延安说起。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歌曲的冼星海闻名遐迩,声震一方。1939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团长、摄影家吴印咸等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导演袁牧之点名要求冼星海为影片配乐。但当时的延安缺少设备,不具备影片后期制作所需的条件。不得已,1940年5月,中央委派冼星海等人远赴莫斯科为这部纪录片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然而1941年6月,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被迫中断。冼星海等人启程回国,但选择的几条途径都因种种原因无法成行,回国的希望化为泡影。因此,冼星海等人还在蒙古的乌兰巴托滞留了一段时日。

1942年初冬,冼星海又经莫斯科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首府阿拉木图,混乱中,胶片也已遗失。初到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下班后回家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发现了这个流落街头的东方同龄人。时值12月,阿拉木图的气温已降至零下30℃,而冼星海衣衫单薄,困顿不堪。

或许是天意注定,或许是冼星海身后的小提琴吸引了拜卡达莫夫的目光,于是,即使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拜卡达莫夫仍然将这个东方青年带回了自己的家。见冼星海穿得太少,拜卡达莫夫的母亲甚至连夜找出一件旧衣服,将衣服的旧里料换成新的,为冼星海缝衣御寒。那位慈祥的母亲花了一宿时间完成缝制,手上都扎出了血泡!随后,拜卡达莫夫把这位名叫“黄训”的东方青年留在自己的乐队当了小提琴手。

当时的苏联正搞“肃反运动”,“未经安全审查私留外国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拜卡达莫夫一家冒着受处罚的危险,给予了冼星海极大的庇护和温暖,甚至因此改名换姓。拜卡达莫夫全家有8口人,条件不佳,尤其在战时,政府实行食物配给制,拜卡达莫夫家仍把冼星海当成自家的一员,从“每天总共600克黑面包”的口粮中匀出一部分,供给冼星海。

在拜卡达莫夫家,冼星海常给拜卡达莫夫4岁的女儿拜卡达莫娃吹口琴,拉小提琴,或者用纸笔写写画画。冼星海还曾帮拜卡达莫夫的姐姐达娜什照顾其年幼的女儿卡利娅——达娜什的丈夫上了前线,一个人独自拉扯孩子,需要帮衬。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冼星海教卡利娅唱中文童谣,小女孩则教冼星海说哈萨克语……冼星海在拜卡达莫夫家住了整整一年,与拜卡达莫夫结下了深厚情谊。

寄住于拜卡达莫夫家时,冼星海还与拜卡达莫夫一道,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共同创作出了交响乐《阿曼盖尔德》,激励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法西斯。《阿曼盖尔德》首次公开演出时,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分别充当二号小提琴手和钢琴手,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

1944年,古道热肠的拜卡达莫夫推荐冼星海到新成立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斯塔奈州音乐馆担任音乐指导。此后,冼星海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潮。尽管环境艰苦,在科斯塔奈十月大街的旅馆里,冼星海仍勤奋地搜集和整理了以哈萨克民歌为基础的22首作品,激情迸发地谱写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汉语交响乐和组曲。表现中国民众抗战意志的《中国狂想曲》是冼星海生平最后一部作品,是历经磨难的人民音乐家留给世界的坚韧背影。

由于长期的奔波和劳累,冼星海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肺病。1945年10月30日,因医治无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滞留哈萨克斯坦的两年半时间,成为冼星海生命的最后岁月。

然而,直至冼星海逝世,拜卡达莫夫一家都不知道这个东方青年的真实身份。后来,拜卡达莫夫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中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黄训)于莫斯科病逝”的新闻,才恍然大悟。

1998年10月7日,阿拉木图市将市内的弗拉基米尔大街更名为“冼星海大街”。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东区,毗邻一条繁华的主干道,绿树成荫。街头拐角处立着以荷花为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碑体下部荷叶层叠,上部荷花绽放,荷花纯洁高雅,寓意东方文化。碑上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着这样一段话:“冼星海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杰出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除了冼星海的生平,碑上还刻有《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阿曼盖尔德》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广为流传的交响乐之一。

昔人已去,往事未远。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时,其唯一的孩子冼妮娜只有6个月大,关于父亲,冼妮娜的记忆近乎空白。20世纪80年代,通过哈萨克斯坦有关部门和中国驻哈萨克斯坦领事馆,冼星海的亲属才得以知晓这段湮没于岁月尘烟中的珍贵过往。

1990年,到阿拉木图寻访父亲生前足迹的冼妮娜第一次见到了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此后,两人一直以书信保持联系,情同姐妹。1998年7月,阿拉木图市将当年拜卡达莫夫家旧宅的一处设立为“冼星海故居”,并举行揭牌仪式,冼妮娜应邀参加仪式。

2018年6月13日是冼星海诞辰113周年纪念日。拜卡达莫娃应中国有关单位邀请来华,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冼星海音乐纪念活动,并赶赴杭州看望了术后康复中的冼妮娜,亲人重逢。广州番禺是冼星海的故乡。番禺区相关负责人披露,作为中哈友谊的永恒见证,番禺将同时设立“冼星海大道”和“拜卡达莫夫大道”,两条大道正在选址、规划之中。

猜你喜欢

莫夫卡达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申冬奥“仍有胜算”
会飞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