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9-12-04林建成
王 琛,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1],可以说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创造,有着很大的思想含量,人的和谐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2004年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的数年里,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研究和谐社会的热潮,一些学者注意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虽然没有出现“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却包含着与此相关的思想。例如,《手稿》对于异化问题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因此一些学者将对和谐社会的研究同马克思关于异化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由此出现了不少研究马克思和谐思想的论文,例如,李文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探析[2];张文龙: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3];莫放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陈仕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和谐思想解读[5];王晓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研究[6],等等。虽然学者们对《手稿》和谐思想的研究得出了不少结论,但本文认为对下列问题还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或是没有明确提出,或是强调不够:1.在马克思那里,宗教、货币、国家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的异化的表现;2.真正的人应当十分热爱劳动,劳动应当是人的目的;3.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就在于阶级利益同公共利益的不一致性或矛盾;4.感官的异化是异化的重要表现;5.意识形态的斗争或争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或理论领域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理论上的对立和不和谐源于实践的不和谐;6.自然史与人类史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和谐;7.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有独立性,才有平等性,才有人与人的和谐;8.实现人的和谐应当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这些正是本文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得出的结论。
另外,从现实层面看,人的不和谐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例如,利益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房奴、车奴的出现造成了人与物之间目的与手段关系的颠倒;信仰失落造成人的精神的空虚;代际文化冲突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等。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立足于文本,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其中关于人的和谐思想进行考察。本文之所以研究人的和谐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或人与社会的和谐,并不仅仅是因为后两个问题思想理论界已有研究,更重要的是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无非都是人的和谐的表现。
一、人的和谐的实质及其主要内容
(一)人的和谐及其实质
所谓和谐,即人重新得到他所应得到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因此,和谐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谐还意味着去除伽锁,走向自由,和谐的实质是人获得新生或人的解放。因此,和谐、自由、解放,这些都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1.人的和谐意味着人获得了独立性。在异化社会,人没有独立性,也很难有独立意识。“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7](P129)由于缺乏独立意识,异化社会的人们就很难把人看成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而会到人以外去寻找创造者,从而也就易于接受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马克思说:“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之外有这样一个根源。所以,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7](P129)而在未来理想社会,人由于有了独立性,也就有了独立意识。所以他不再需要借助上帝来说明人的产生。马克思说:“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变得不可能的了。”[7](P131)因为劳动实践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人是在劳动中自我产生的,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或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主客体关系。人和人类历史都是劳动的产物。“因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7](P131)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基础之上的,有独立性,才有平等性,才有人与人的和谐。
2.人的和谐意味着劳动成为人的需要。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异化的社会里,人却把劳动看成负担和痛苦,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和排斥劳动。人活着却不热爱劳动,人的存在和本质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而马克思预言,在未来理想社会,人将克服异化,重新占有自己的劳动本质;人们不仅不排斥劳动,而且十分热爱劳动,人最想做的事就是劳动,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因为那时的人都是大公无私的人,都把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劳动不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他人、为社会的真正的劳动。劳动和生产是联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因为每个动物都只能生产它和它的后代所需要的一两种东西,而人却可以生产所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动物的生产只是手段,因为它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或者说物质需要;而人的生产却可以是目的,人不但可以进行物质生产而且可以进行精神生产,不但可以为自己生产而且可以为他人生产,不但生产出产品而且生产出人本身。“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7](P97)这种真正的生产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目的的生产,它体现人的和谐。
3.和谐是一种真正的占有。在私有制社会,人们把占有理解为据为己有,也就是私有。马克思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7](P124)而在马克思看来,据为己有或私有并不是真正的占有,真正的占有不是私有,而是共有。在未来理想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仅共有物质产品,而且共有精神状态,别人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别人的享受也是我的享受。“别人的感觉和享受也成了我自己的占有。”[7](P125)占有别人的享受,这也是人与人的和谐的表现。马克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P123)
4.人的和谐意味着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和谐不等于不要个性。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主张平分财产,主张搞公妻制。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否定。”[7](P118)而在未来理想社会,“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7](P125)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
5.人的和谐是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统一,个体和社会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和谐意味着人结束异化状态,人的存在和本质从分离走向统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重新获得本质的人是彻底融入社会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私劳动奉献社会,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视为自己的享受和财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总之,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正是人的和谐的表现。
(二)人的和谐的内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和谐的内容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对象的和谐。在马克思看来,物和我、对象和主体不是相对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是占有对象的人,对象是人的对象。对象之为对象,正是因为它与主体相联系,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主体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7](P126)马克思拒绝把劳动对象看成与人无关的东西:“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7](P97)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资本家剥夺了工人对劳动对象的所有权,“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7](P97)。因此,异化社会中的工人是无对象的人,对象与人处于分离和对立中,这种分离和对立的根源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未来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在那里,人是关心对象的人,而对象则是人的对象,人同对象的关系从对立与对抗走向统一与和谐。
2.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人与自然界在实践中是统一的,在物质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人与自然界日益融为一体。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应看成对象化了的人,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7](P95)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劳动实践产生了人,又使自然界获得了新生。“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7](P131)
3.人与社会的和谐。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怎么样,人也就怎么样。异化的社会生产的是异化的人,而异化的人又生产出异化的社会。而未来理想社会正好与此相反:“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7](P121)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是相互规定的,真正的人是最终完成了社会化的人,真正的社会是充满人性的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最终社会理想。马克思真正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主义),即人的完全的社会化,人重新占有自己的社会本质,个人和社会从对立走向统一。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或“人类社会”。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也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8](P136)马克思一直认为: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只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并不代表真正的人类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社会”或“社会主义”来指代未来的理想社会,而共产主义则只是通往未来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它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理想社会的形式。
4.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史和人类史不是相互脱离的而是相互连结的。一方面,自然史应当被看作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演进的历史,看作自然界的人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与人融为一体的过程,“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7](P128)另一方面,人类历史又是广义的自然史的一部分,同自然界一样受内在发展规律的支配,其发展不依如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同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人们一般认为:自然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马克思却提出了两个与众不同的命题,一是“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二是“自然界是人文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界日益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说,研究自然界也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也就是研究自然界。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做出一个重要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P128)如果说许多人看到的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和对立,马克思在这里则是强调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统一与和谐。此外,马克思在这里还预言了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各种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各类文理综合学科的产生,以及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发展态势,都说明了学科发展一体化预言的正确性。
二、和谐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一)异化的扬弃是和谐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异化与人的和谐是根本对立的。宗教、货币、国家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的异化的表现。要实现人的和谐,首先要扬弃异化。
1.异化是最大的不和谐。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否定人自己。异化有四种表现:人的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人的劳动与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在四种异化中,最根本的是劳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真正的人应当十分热爱劳动,劳动应当是人的目的。但在异化的社会中,劳动却成了手段。马克思认为,在异化的社会中,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工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在劳动的时候感到痛苦,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的时候才感到快乐,这说明人已经把自己降到动物的层面上去了。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7](P94)
2.宗教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或者是人类在早期不成熟阶段的自我意识,或者是人类在异化阶段的自我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8](P1)。宗教的存在说明人还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宗教颠倒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因为人与上帝的真实关系是人造上帝而不是上帝造人。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宗教上关系的颠倒来源于现实社会中关系的颠倒,因为人与物的应有关系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可是资本主义社会却颠倒了人(劳动)与物(资本)的关系,使得人受物支配。“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8](P1)。所以,宗教体现人的压抑,是人的苦难的表现,而人的这种精神上的苦难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的苦难。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8](P2)。
3.货币是人的异化的表现。货币或金钱是人的创造物,人与金钱的应有关系是人支配钱而不是钱支配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系却被颠倒了:人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成了人崇拜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它是人类的外化的能力。”[7](P153)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消灭了人的个性,因为人为了钱,可以忍气吞声,可以低三下四,可以不要任何个性。因此,货币“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7](P155)货币作为人的创造物,却反过来支配了人,人与物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了:“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7](P155)
4.国家和意识形态也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和意识形态都是由人造出来却反过来控制人的东西。它们都具有虚假性。马克思不仅十分强调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且深刻指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就在于阶级利益同公共利益的不一致性或矛盾。这种不一致性是既得利益者所需要的,既得利益者在政治上需要建立国家来维持这种不一致性,在思想上需要有意识形态来掩盖这种不一致性。因此无论国家还是意识形态都具有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实际代表阶级利益却要冒充公共利益的“虚幻的共同体”,意识形态则是掩盖上述不一致性、歪曲真相的虚假意识。如果说国家是暴力统治的手段,那么意识形态就是思想控制的手段。
5.要实现人的和谐,必须扬弃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必将通过共产主义得以扬弃。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将结束人与社会的对抗,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社会本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7](P120)在马克思看来,和谐是异化的扬弃,是各种矛盾的解决。“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7](P120)历史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将奔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仅是未来的一种社会状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历史运动,同时还是一种思想。因此,“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7](P120)要实现人的和谐,共产主义是必经之路。
6.扬弃异化不能光靠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冲突归根到底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利益冲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用词句反对词句,不可能扬弃异化。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7](P127)马克思强调:意识形态的斗争或争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或理论领域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理论上的对立和不和谐源于实践的不和谐。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意识形态斗争来源于现实社会的阶级斗争,因此意识形态斗争的停止只有到无阶级社会才有可能。
(二)人的和谐的实现条件
人的和谐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以下思想:
1.人的和谐必须克服感官的异化。感官的异化是异化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看来,感官的异化表现为人的感官失去了欣赏能力。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7](P126)因此,在未来理想社会,感官必须得到解放,成为极具欣赏能力的真正的人的感官。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象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7](P124)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理想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7](P126)当然,感官的和谐是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7](P126)“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7](P125)
2.工业和自然科学是实现人的和谐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许多人对工业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应用于工业的自然科学的认识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工业和自然科学只是对人有用,却没有将工业和自然科学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而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和自然科学不能仅仅在有用性的层面上加以看待,而应当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工业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它把天然的自然界变成人化的自然界,这些人化的自然界就体现着人改造自然界的力量,体现着人的需要、人的目的、人的意志。如果说需要、目的、意志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工业造成的人化自然就是人的需要、目的、意志的外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看得见的心理学。因此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7](P127)人的和谐需要人的解放,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7](P128)因此,人的和谐离不开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3.实现人的和谐不能靠搞平均主义。经济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即财产公有,决不是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均分财产,搞平均主义,更是马克思要批判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平分财产、共产共妻,这表面上看似乎人人都分有一份财产,实际上是将私有制普遍化,是搞“普遍的资本家”,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与其说是共产主义,不如说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马克思说:“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7](P119)。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只不过是要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
4.实现人的和谐应当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对“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的公妻制的否定,公妻制“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马克思看来,“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看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因为这种关系的秘密在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上,以及在对直接的、自然的、类的关系的理解方式上,都毫不含糊地、确凿无疑地、明显地、露骨地表现出来了”[7](P119)。在马克思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说:“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7](P119)在和谐的两性关系中,人不仅要把对方当成满足需要的物质对象,即不仅要同对方建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要把对方当人看,要与对方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7](P119)。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和弄清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如人的和谐必须克服感官的异化;人的和谐应当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论述启示我们:真正的人道主义不仅要保护人类,而且要保护自然;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不人道的,因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使自然环境与人越来越疏离,违背了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这一大趋势;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是协同进化的,人类越发展,自然界也应该越人化,越来越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反过来说,从自然界的发展程度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自然环境的状况,把自然界当做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评判人类的发展。
马克思还把自然界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就启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自然界。当前,我国在经济上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自然环境也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情况看,一些地方破坏环境的行为已经到了人们触目惊心的地步,这说明治理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应当加大惩罚力度,要让破坏环境的人和单位付出慘痛代价。我们还要看到,目前,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速度仍然比较缓慢,生态教育还需要不断强化。因此,我们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范围,加大教育力度,要让优秀的生态思想包括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制的社会造就了人们的私有观念,自私的人们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堤防、互为手段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际关系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人的和谐。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两个决裂”的社会,即人与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彻底决裂的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才会有真正的占有。因为真正的占有不是私有,而是共有。马克思还认为,金钱是人的异化的表现,未来理想社会是不会有金钱存在的。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不能唯利是图;既然钱是人的异化的表现,我们就不能将金钱至上当作信条,把金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更不能为了金钱去损害人际关系。马克思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把对方当人看,也就是要把他人当成目的,而不要当成手段。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真正的人是关心社会的人,真正的社会是关心人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注重以人为本,而个人则要注意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人的个性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与人的个性是对立的,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使人成为阶级的成员而不是真正的个人,因此严重地压制了人的个性。另一方面,“粗陋的共产主义”同样否定了人的个性。因为“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平分财产,这无异于把每个人都变成小私有者。而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私有财产是人手一份,而且人人都必须一样,那就没有任何个性可言。至于“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搞公妻制,在马克思看来,更是泯灭人性的表现。马克思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尊重人的个性,这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人与人和谐的社会中应当十分注意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护和尊重人的个性,不要把个性同共性绝对对立起来。尤其是不要把个性同和谐对立起来,不要以为张扬个性就是破坏和谐,更不能枪打出头鸟。今天,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创新,我们把创新视为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尊重人的个性无疑是有利于创新的。因此,从国家层面说,要营造留得住人才、容得下人才的良好环境。我们在倡导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要允许个性张扬,这样才有利于营造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从单位层面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人才的个性,要兼顾人才的个性特征,在安排工作时既根据工作需要也考虑个性特征,在布置工作时既要有规定动作也要有自选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单位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独立意识的人。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上依靠别人,在思想上也往往会依靠别人,这样的人只会压抑自己而不是发展自己,更谈不上全面发展。马克思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造就独立的公民和培养公民意识十分重要。无论是政府还是单位,都要尊重人的独立性,不能以集体意志取代个人意志。马克思认为,人的和谐的实现是建立在人的异化的扬弃基础之上的,人的异化的扬弃包括对人的感官异化的扬弃,而只有扬弃感官的异化,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高级的感觉器官,他的眼睛、他的耳朵等都能够深刻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并具有高级的欣赏能力,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高素质的人。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与马克思倡导的克服人的感官的异化,提升人的欣赏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具有更高的欣赏能力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推进民间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提高民众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优化国民素质,将人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