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柞蚕生产区改进和推广的几项关键技术
2019-12-04朱绪伟
朱绪伟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8)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生态条件使其成为我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产区。全省宜蚕柞林面积66.67万hm2,目前用于养蚕的近乎20万hm2,其中南召县、鲁山县和方城县三县的柞蚕放养面积及产量占全省柞蚕的90%左右,形成了十分集中的连片生产区域。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前身为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承担着全省蚕业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蚕业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任务,建院(场)以来育成豫7号、豫大1号、豫杂5号、云白1号等多对柞蚕新品种,同时配套、改进、集成多项柞蚕生产实用技术,促进了河南省柞蚕业的稳步发展。
1 河南省柞蚕温度干涉制种技术
近几年,河南省在制种中根据品种特性调整制种适温范围,使蚕种质量得到实质性提高。贵州一化性柞蚕品种101的制种目的温度应较河南省三三、三九等本地当家品种温度偏低,加温暖茧采用目的温度21 ℃、交配室温度20 ℃、产卵室白天20 ℃、夜间22 ℃能有效增加成熟卵粒数,进而提高单蛾产卵量[1]。
在河南柞蚕种制种过程中,可通过人工变温促进雌蛾当夜二次产卵[2]。雌蛾产卵习性一般为拆对当天晚上前半夜产量最多,后半夜逐渐减少或停止产卵,白天基本不产卵。据调查生产中雌蛾一夜产卵率为70%,两夜产卵率为90%。第1夜卵比较成熟、卵质饱满充实、卵粒重、孵化率高(98%~100%),第2夜卵的卵质稍差、卵粒稍轻、孵化率仅60%~70%。技术人员为提高第1夜产卵率,多产出优质柞蚕种卵,探索采取变温方法促使雌蛾当夜二次产卵,即将拆对装入产卵袋后的雌蛾尽早送进产卵室(天黑以前),使其前半夜产卵;当值班人员听到雌蛾振翅声音明显减弱或停止时,及时开窗换气使产卵室温度降至16 ℃,然后适当补湿后升温至21~22 ℃,促使雌蛾二次产卵。采用变温促使雌蛾当夜二次产卵技术,可使第一夜产卵达到85%以上,使蚕卵孵化齐一。
2 河南省柞蚕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技术
河南省近几年探索采用柞蚕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技术[3]。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技术简单易操作、投资少、保苗效果好,该技术将小蚕置于人工温湿度控制的棚内进行保护育,人工选择适熟柞叶饲育,减少了野外自然条件下各种不利因素的危害,增强了小蚕体质,提高了保苗率。在大棚内,一般饲养到2龄起后或者3龄起后蚕体强健的时候上山,具体情况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来灵活掌握。它的关键技术是棚内温湿度的控制和蚕病防治。
3 河南省柞蚕稳产高产放养技术
河南柞蚕大部分时间在野外饲养,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气象环境条件影响大,河南省的柞蚕放养正值春夏交替时期,气象环境条件复杂,特别是收蚁时期,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气候湿冷,影响蚕儿体质和保苗率,易导致柞蚕生产低而不稳,既影响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又制约河南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河南省探索的柞蚕放养稳产高产技术主要包括:采取提前收蚁的方法解决养蚕后期高温与干热风危害,选择通风、向阳的蚕坡作为蚁场以增强蚁蚕体质和抗逆性,操作上适当捆紧柞墩以降低由于风大造成蚁蚕的遗失;2龄期适当密放,便于移蚕,防止蚕遗失、提高保苗率;3龄期适当稀放,在满足柞蚕营养生长的同时使蚕发育齐一、体质强健;4龄期吃老梢、眠火芽,既可解决生产中火芽短缺或火芽过嫩的问题,又可提高蚕坡利用率、提高柞蚕体质,提高了产茧量;5龄蚕根据劳力情况适当密放,使蚕在单位时间内吃掉大部分叶芽,减少水分蒸发、满足蚕生理需要,保证蚕正常的生长发育,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4]。
4 河南省柞蚕全龄老梢育技术
日益严重的蚕农老龄化问题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力,制约了柞蚕业的发展。全龄老梢育冬季不用伐坡,食叶量最大的4—5龄大蚕期用老梢饲养,养蚕面积大幅度缩小,蚕农养蚕的劳动量减少,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柞树大面积修剪的劳动量,劳动效率明显提高[5]。
全龄老梢育对柞树进行适当修剪后,可延长柞树轮伐更新年限,恢复树势,促进侧枝生长、降低树冠高度、增强枝条密度,使柞树枝繁叶茂,担蚕量增加,养蚕用坡面积可减少30%~40%。柞树修剪后比火芽成熟稍早,比正常老梢老硬晚、适熟期长,代替火芽和正常老梢养4龄蚕,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使蚕体质强健,降低发病率[6]。对柞树的适当修剪代替了过去根刈的轮伐方法,既降低了蚕农养蚕、蚕坡轮伐的劳动量,又增加了柞林的郁闭度,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5 河南省柞蚕一化二放生产技术
河南省为了提高柞坡利用率,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河南本省对柞蚕蛹的市场需求,在进行一化性春柞蚕放养的同时探索进行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为了提高秋柞蚕的公斤卵产量、提高单位规模经济效益,总结出了一化二放秋柞蚕生产关键技术。
一化二放秋柞蚕的蚕种是高产稳产的基础,河南省目前采用人工感光解除滞育法、人工低温解除滞育法、从二化性地区调运种茧制种或直接购种、利用伏蛾制种四种制种方式[7]。目前来看,利用从二化性地区调运种茧制种或直接购种、伏蛾制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蚕种冷藏时间过长影响蚕儿体质,进而影响秋季养蚕成绩;同时由于秋季蚕种价格大幅度上升也加大了养蚕成本。综合因素导致放养秋蚕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蚕农放养秋蚕的积极性。
恰当选择秋柞蚕收蚁日期,避免1—2龄小蚕经常受到持续高温危害是提高保苗率和公斤卵产茧量的关键。影响秋柞蚕收蚁日期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确定秋柞蚕收蚁日期的主要依据是:气温逐步下降到30 ℃以下,无连续5天32 ℃以上高温,避免柞蚕长时间接触32 ℃以上高温导致生理障碍[8]。
6 河南省柞蚕综合集成技术
河南省柞蚕业在新品种利用和养蚕新技术覆盖率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柞林养成技术落后,两年根刈轮伐,形不成生态柞林,水土流失较重,与林业有矛盾,同时降低了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养蚕量小;用工量和劳动强度大,几乎无机械作业而言,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野外放养、防病和防天敌措施不力,自然灾害严重;产业链条短,产品仅限于茧、丝、蛹的直接利用,经济效益偏低。针对以上问题,河南省蚕科院科研人员从生态型柞园建设技术、柞蚕良种繁育技术、柞蚕优良品种筛选、一化性柞蚕放养技术、柞蚕病害及其防治技术、柞蚕敌害及其防治技术、柞蚕业多元化发展技术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科学筛选,组装出一套河南柞蚕业生态高效技术集成[9]。该集成技术在蚕区应用后,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