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诊治1例

2019-12-04吴广利蔡译苇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肠梗阻小肠内镜

刘 君 吴广利 肖 欣 李 静 蔡译苇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滨州 25660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81岁,因“间歇性腹痛2周,加重1周”于某院就诊。患者自诉腹部间歇性疼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排便不畅,近1个月体重下降约7.5 kg;查体:老年女性,痛苦面容。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腹部肿块,上腹部有压痛,肠鸣音活跃,约7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红细胞 3.7×109/L,白细胞 4.7×109/L,血红蛋白 93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2.8×109/L;大便潜血弱阳性;余检验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片提示腹部部分肠管积气;腹腔动静脉超声未见异常。胃镜未发现病变。肠镜镜下所见的回肠末端及结直肠粘膜无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无明显缓解,且持续存在排气排便不畅的表现。治疗期间多次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不排除存在小肠占位性病变。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小肠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中发现回肠多发溃疡,检查结束时胶囊内镜滞留在回肠,考虑回肠存在肠梗阻。小肠镜通过大肠时顺利,进镜至距回盲部约40 cm处环周管腔狭窄,镜身无法通过。全腹+盆腔增强CT增强提示:①胶囊内镜位于回肠中段,远端回肠壁增厚,局部管腔狭窄;②小肠节段性肠壁不规则增厚;③盆腔内小肠积液、扩张。完善上述检查后请直肠肛门外科会诊,考虑该患者存在小肠占位并不完全性肠梗阻,且小肠内有胶囊内镜残留,具备手术指征,建议患者转科进行手术治疗。转科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探查见小肠距离回盲部约15 cm处可见明显狭窄。证实诊断后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小肠低—中分化腺癌。术后患者腹痛症状迅速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嘱患者院外规律复诊,并定期做化疗等综合治疗。

2 讨论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小肠疾病的发病部位较深且具隐匿性,而且受小肠部位、走向、活动度等多种因素的干扰,通常缺乏特异性表现[1],使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极易被误诊误治。相关医学数据显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发生率约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其中,恶性肿瘤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2]。近些年,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略有上升的趋势,该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十二指肠,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类癌、恶性淋巴瘤和间质瘤[3]。该病男性比女性多发,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脂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酗酒等。②遗传因素。此类疾病的癌前病变主要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家族相关性疾病,考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该病早期可无症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会出现压迫、出血等各种症状,当出现消化道症状时,患者多处于疾病的晚期。

由于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因此,选择灵敏度高的检查手段,对提高早期诊断率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检查方法主要分为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两大类。普通CT可以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变范围,但对于早期病变的灵敏度较低。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使用造影剂使肠腔充盈,可准确进行病灶定位,对早期的小肠肿瘤的诊断率较高。该检查处理技术强大,对病灶部位、肠壁厚度、肠系膜等情况可全面清晰显示[4],便于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是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内镜检查主要包括胶囊内镜、小肠镜和腹腔镜。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性,但不能进行病理活检,肠梗阻是禁忌症;小肠镜可以对小肠肿块进行病理活检,并对小肠出血等情况给予治疗;腹腔镜检查主要针对侵出浆膜的肿瘤,当发现病变时可以在腹腔镜下及时手术。

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要尽早手术治疗。目前,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原则如下:①术中尽量做到根治切除,一般选择包括肿瘤在内的10~15 cm的手术切缘[5];②对于病灶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当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以采用姑息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③术后可根据病理结果,选取化疗方案。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现阶段对小肠肿瘤的临床研究较少,期待相关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有权威有效的临床指南来指导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肠梗阻小肠内镜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