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莫“霸”
2019-12-04□肖蓟
□肖 蓟
开学季,关于“学霸”的新闻此起彼伏、纷至沓来。什么“学霸双胞胎姐妹:姐姐被加州伯克利录取,妹妹考入北京大学”“超级女学霸16 岁参加高考就考上北大,只用18 个月拿到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而且颜值特别高,比一些女明星还要漂亮”“清华大学一大批‘网红学霸’,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啦……”面对这些新闻,我先是有点犯晕,继而心生困惑。
尽人皆知,但凡“霸”者,都带点“黑”。如恶霸、电霸、煤霸、肉霸、鱼霸、菜霸等,都是“负面角色”。辞书的第一个基本释义是:“指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至于“学霸”,百度有两层解释:其一,网络流行词,指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其二,原意指凭借势力把持、垄断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或者是指学术流氓。可见,“学霸”走红,完全是托了网络时代之“福”。
以学习成绩优劣,划分“学霸”与“学渣”,既不客观,又有弊端。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一些学校、部分教师,评判学生之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分数,乃至于“一好遮百丑”。时至今日,在很多学校里,学习成绩成为划分“学霸”与“学渣”的分界线。殊不知,再好的理论,不经付诸实践,都是纸上谈兵。
任何学生,学习成绩好,固然很重要。可是,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品行。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关乎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战略资源。问题是,人才是有特定标准的。古人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北大弑母学子吴谢宇,曾经身上贴着“状元”“才子”“学霸”之类的闪亮标签,一直是众人眼里艳羡的“学霸”。他考入状元云集的北大经济管理学院后,不仅是“三好学生”、多项奖学金获得者,而且是同学眼里的“大神”,老师眼里的“天才”。
依我看,过早戴上“学霸”或“才子”的帽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小小年纪,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就连“吹”带“捧”的,对孩子健康成长毫无裨益。据我所知,不少“学霸”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压力,就来自这个貌似骄人的称谓。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反观当下一些“学霸”,有的偏科,有的“片面”,自己非但不努力争取全面发展,反而沾沾自喜,自恃高人一等,陶醉当“学霸”的荣耀。如此这般,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有网友坦言:“我们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我们是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分数只是对某一阶段的测量,考入名校,不见得就对社会做了多大贡献,辛勤的保洁工人即使不是很高学历,依然为我们做出无法衡量的贡献。”还有网友表示:“不喜欢用学霸和学渣这样的称谓来衡量一个学生,我们都是奋斗的青年,怎么可以轻易用学渣一词来自嘲?又怎么能担当得起学霸这个满载压力的名分?”所言极是,正好借来作为本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