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探源中华文明

2019-12-03胡志远

北方人 2019年22期
关键词:良渚中华文明世界遗产

文/胡志远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为东亚地区首个入选世界遗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入选将大大推动世界对于中华文明“上界”的承认与理解。

在“良渚”举世闻名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想要进一步探寻“良渚古城遗址”是怎样的存在,“良渚文明”有着怎样的内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中青年学者集体编纂而成的“良渚文明”丛书是一套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共11册,从不同的主题系统地讲解了良渚文明,包括良渚古城遗址、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最高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古代文明的对比,等等。丛书内涵极其丰富,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图文并茂的展现,更好地传播良渚文明,帮助更多的读者了解良渚——这一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起点。

“八十载面朝黄土苦读无字之书栉风沐雨,五千年源溯良渚注解华夏文明石破天惊”——从1936年施昕更第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到当前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从1959年夏鼐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对良渚文明的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四代良渚遗址考古人执着的发掘研究,使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也使得良渚文明不断有更广泛的传播。

记者马黎追踪良渚遗址考古工作长达7年之久,她所著的《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一书中写道:“历史的一大步,其实是考古人的一小铲,甚至是从一块小石头开始的,然而,如果没有像石头一般的执着和硬气,我们何曾知道,5000年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铲告诉我们,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所在,实证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良渚先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由一线考古工作者倾力打造的科普读物,丛书不仅汇集了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也让读者们得以感知带着神秘色彩的考古人的世界,窥见考古的另一面。分册《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的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刘斌曾说:“考古是了解过去,从懵懵懂懂认识器物开始,再到社会发展基本模式,再到大的历史变迁,人的流动,环境的变迁,从广大的时空中探寻变化的过程。考古是一场修行。面对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发明什么,只能在坚定的信念里看到历史的真实。”而在这位理性而严谨的考古学家写下的浪漫诗句的指引下,我们似乎可以更近距离地与良渚先民隔空对话——

5000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5000年前的篝火……

曾经消逝的“神王之国”正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考古工作者们在丛书中记录的宝贵经验与感悟,以及丰富的资料图片,将帮助我们走进良渚古城遗址、读懂良渚文明,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良渚中华文明世界遗产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