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甘味”品牌 创陇原好味道
——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2019-2023年)》
2019-12-03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甘肃农耕文明历史久远,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生物品类丰富,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地理位置优越,向西开放优势突出;甘肃地处高原,气候冷凉干燥,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优良。
近年来,我省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形成了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其中,牛饲养量642.3万头,居全国第13位;羊饲养量3348.7万只,居全国第7位。苹果面积483万亩,产量4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蔬菜面积868万亩,产量210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马铃薯面积1050万亩,产量1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中药材面积460万亩,产量12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玉米制种面积121万亩,产量4.53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此外,还发展形成了食用百合、油橄榄、黄花菜、小杂粮、苜蓿草、鲑鳟鱼等一大批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
兰州的百合,陇南的花椒、橄榄,临泽的小枣,靖远的羊羔肉,庆阳的苹果,天祝的白牦牛……作为特色农产品,在说起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个地方的特色食品,成为了一种标志,这是由于我们的经验形成的印象。如今,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大快朵颐的原材料,更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
然而要将这些产品塑造成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塑造好农产品品牌,将甘肃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做得更好,推得更远?我省做了许多努力。
近期,为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关于两个“三品一标”、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怎样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什么要求?具体工作有哪些?保障措施是什么?
起草背景高度重视,严格执行
甘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目标,紧扣年度重点工作,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完善扶贫产业体系,补齐弱项短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努力完成今年认证数量增长8%以上的目标,为着力打造我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和“甘味”品牌奠定基础。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策划甘肃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打造“甘味”品牌农业,以大品牌带动大销售、占领大市场、促进大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农业农村厅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实施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品牌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的总体思路、具体路径和关键举措,形成了《实施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省委省政府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征求了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省直部门、市州农业农村局和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意见建议,吸纳完善后形成了《实施方案》审议稿,通过了司法厅合法性审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执行。
总体要求全面发展,互为支撑
在《实施方案》第一部分的内容中,提出了紧紧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建设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品牌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产销市场体系和营销推介机制,全面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体系的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任务精准,目标明确
在《实施方案》里,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目标,将指标规划明确、精准。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5年发展目标。到2019年起“三品一标”认证年度增长8%以上。到2023年,“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3000个以上;建设一批“三品一标”示范区,申报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创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重点工作细化责任,完善体系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构建三级市场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培育“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逐步建立“甘味”品牌评价管理体系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涵盖了“甘味”品牌生产标准、建设主体、渠道推广、品牌培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在《实施方案》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责任担当,有益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完善管理体系,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产业布局,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为重点,每个县市区力争建设1-2个万亩(头)绿色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联社,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是着力构建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主产区,培育建设一批全国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提升国家级定西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兰州定远高原夏菜批发市场、静宁苹果批发市场、陇西中药材批发市场、临夏牛羊肉批发市场、天水花牛苹果期货交割库等集散功能;在花椒、油橄榄、百合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在生产集中度较高、市场基础较好的乡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级市场。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布局,逐步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在“菜果薯药”等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在“牛羊”等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地低温加工仓储设施;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以小型冷库为主的气调库。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冷链物流新业态,着力解决生鲜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是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省级六大产业产销协会作用,动员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与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各级各类经销商队伍抱团出省,主动对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成渝等大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南亚、西亚及欧盟等国外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搭建各种类型的展示展销和洽谈对接平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兰州海关,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是加快培育“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省级负责“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和推广,市州、县市区负责本区域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打造和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企业商标品牌打造和推广。县市区依托当地优势产业,继续申报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安定区定西马铃薯、榆中县兰州高原夏菜、静宁县静宁苹果、岷县当归等已创建认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继续抓好品牌推介工作,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省级设计推出“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标识,市州、县市区分别设计推出各自的区域公用品牌标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设计推出企业商标品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省供销联社,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是逐步建立“甘味”品牌评价管理体系。制定“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评价办法,实施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管理。对纳入目录的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授权使用“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标识,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和推广。各级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林草、供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大对“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管理保护,打击仿冒和伪劣产品,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虚假注册、恶意抢注、非法使用标识等违法行为。商务部门要协助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海外注册企业商标品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林草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联社,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
保障措施共同参与,联动发展
“甘味”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为抓好工作落实,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要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出台品牌培育办法,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升商标品牌知名度。建立“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奖补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三是抓好宣传培训。推出“甘味”知名农产品宣传片和宣传栏目,建立“甘味”知名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开展研讨交流,讲好品牌故事。开展多种培训,宣传推介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