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疗联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9-12-03李直苹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吉非靶向肺癌

李直苹 周 瑜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肺病二科,重庆 402260

肺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肺癌患者多数在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临床多采取放化疗进行治疗,但疗效往往欠佳。近年来靶向药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癌的治疗,研究指出[1],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疗效。本研究中通过对2015 年5 月~2018 年11 月我院接收的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采取化疗联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肺癌的疗效,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5 月~2018 年11 月我院接收的50 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1)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2)对患者的病理标本或血液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检测,检出EGFR 突变;(3)非哺乳期间或妊娠期;(4)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在Ⅲa ~Ⅳ期;(5)首次治疗;(6)合并手术治疗相关禁忌证;(7)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大手术史或合并外伤史;(2)血常规异常;(3)合并化疗相关禁忌证;(4)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5)小细胞肺癌或继发性肺癌。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采取常规化疗)与观察组(n=25,采取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中,女12例,男13 例,年龄35 ~79 岁,平均(53.6±2.1)岁,病程1 ~7 年,平均(2.3±0.3)年,病灶直径2.1 ~5.4cm,平均(3.5±0.4)cm,TNM 分期:Ⅳ期13 例,Ⅲb 期7 例,Ⅲa 期5 例;病理类型:腺癌9 例,鳞癌8 例,大细胞癌8 例;对照组中,女10 例,男15例,年龄36 ~80 岁,平均(53.8±1.9)岁,病程1 ~8年,平均(2.4±0.2)年,病灶直径2.2 ~5.5cm,平均(3.6±0.3)cm,TNM 分期:Ⅳ期10 例,Ⅲb 期8 例,Ⅲa 期7 例;病理类型:腺癌10 例,鳞癌9 例,大细胞癌6 例。两组肺癌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25,n(%))

表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于各个周期的第1,8 天以1250mg/m2吉西他滨(H20030104,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静注,于第2、3、4 天联合30mg/m2顺铂(H20103216,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静滴,1 个周期为21d,连续治疗4 个周期。观察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口服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吉非替尼(国药准字J20140471),0.25g/次,每天一次,连续治疗4 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2]: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并且1 个月内未复发;部分缓解(PR):病灶最长直径缩小30%以上;进展(PD):病灶最长直径增大>20%;稳定(SD):病灶变化介于进展与部分缓解之间。(2)观察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3)于治疗前后收集患者静脉血,测定细胞角蛋白19 片段(CYE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测定方法为化学发光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疾病缓解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在化疗和靶向治疗期间有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在化疗期间也有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经过相应的处理,上述症状均有效缓解,对治疗未造成明显影响。

3 讨论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最为常见的为非小细胞肺癌[3]。对于肺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导致临床上70%~80%患者在发现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多采取铂类为基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等第三代细胞毒药物治疗,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一般为8 ~10 个月,治疗有效率20%~40%,1 年生存率35%~45%[4-6]。

近年来,肿瘤临床治疗也逐渐使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其是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为靶点,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靶点处,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对免疫细胞无干扰,可长期使用,且针对性相对较强,疗效较好。吉非替尼是一种典型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现有的研究显示[7-8],NSCLC 患者中50%~80%存在EGFR 表达或过表达,其与表皮生长因子结合后被激活形成二聚体,使内源性酪氨酸激酶活化,对细胞的生长、分化等发挥调节作用,其过度表达可促使肿瘤细胞生长、转移[9-10]。吉非替尼可作用于EGFR 酪氨酸激酶,阻断EGFR信号传导系统,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不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11],每日口服250mg 吉非替尼,疾病控制率为42.2%~54.4%,有效率达18.4%~27.5%,症状改善率为40.3%~43.3%。还有学者将15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结果显示,治疗组病情改善率较普通化疗组明显要高(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2]。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缓解率为68.0%,与文献报道的70.5%基本一致[13],且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降低,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化疗联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能够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不良反应方面,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腹泻、皮疹、转氨酶升高等,多数为轻度或中度,很少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14-15]。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治疗期间,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白细胞降低、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有效缓解,对治疗未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采取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吉非靶向肺癌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上皮间质转化对EGCG逆转吉非替尼耐药的作用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