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2-03陈海军
陈海军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广东罗定 527200
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加之饮食结构改变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呈递增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患者高达15 万,且多见于男性,为帮助患者根除病灶,防范肝、脑等脏器转移,帮助患者重获健康状态,医生多根据其病情给予个性化治疗(手术、放射疗法、化学治疗)[1-3]。手术作为食管癌患者经典治疗方案,传统手术因创伤大、耗时长,易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恢复。随着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技术日渐完善,使得微创手术愈发受到医患欢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较之传统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同时可减少对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负影响,安全可靠,一经推出备受推崇[4-5]。本文旨在分析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院领导及肿瘤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后,选取2014 年3 月~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9)。研究组男24 例,女15 例;年龄37 ~72 岁,平均(58.9±2.5)岁;食管癌长度2 ~5cm,平均(3.87±0.45)cm;其中上段16 例,中段11 例,下段12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 例,其他9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4例;年龄38 ~73 岁,平均(58.6±2.6)岁;食管癌长度2 ~5cm,平均(3.76±0.51)cm;其中上段16例,中段11 例,下段12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9 例,糖尿病13 例,其他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表现、消化道造影检查及CT 检查确诊均符食道癌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临床资料完整,方便追踪随访;(4)年龄>18 岁;(5)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1)病变脏器转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系统疾病者;(2)免疫系统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者;(3)伴有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4)治疗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经左胸食管癌切除术,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行静脉复合麻醉或气管内插管麻醉,消毒术区,沿左胸后外侧做切口,切除第6 肋及第5肋后段,经肋床进胸,将肺部向前内方牵引,充分暴露纵膈,探查肿瘤(大小、位置、活动度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使用医用组织钳提起肝脾部位之间的膈肌,剪开后沿放射形方向延长,保证前端直至近肋弓,后端指向食管裂孔,注意止血同时在近裂孔处用可吸收粗丝线做“8”字形缝扎处理,由下而上逐渐分离食管直至肿瘤病变上方,分离肿瘤时注意保护右侧胸膜,处理胸导管,分离主动脉弓后方食管,分离胃部(处理大网膜、小网膜、切断胃左动脉、部分分离十二指肠),切断贲门,调整食管位置,做食管胃吻合处理,关胸缝合切口。
研究组实施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术前做好消毒工作,试检腔镜器械,协助入室,铺设消毒巾,术中注意用60°温开水泡镜头或使用碘伏棉球擦拭镜头,以保持视野清晰,麻醉方式选双腔气管插管或普通器官插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体位(俯卧位、侧卧位、侧俯卧位),术中给予单肺通气,按规定做四个胸腔镜切口,缓慢置入辅助操作孔,电凝钩游离食管,胸腔镜下观察病灶,依次切除胸段食管、肿瘤病灶及食管旁脂肪组织,清除游离淋巴结,暴露胃小弯后游离胃部,清扫肝脾胃等脏器旁淋巴结,暴露胃左血管,于剑突下做小切口3cm,将胃部牵引出体外借助切割闭合器制作管状胃,缓慢还纳体内,于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切口3cm,可视病情适当延长切口,游离食管后将胃提至颈部,牵拉食管时谨防管状胃扭转,切除肿瘤细胞后,借助吻合器做食管胃吻合处理。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出院时间;(2)比较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肺不张、肺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比较术后1、3、5d 疼痛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为判定标准,基于疼痛感用0 ~10 分表示,分值越高证明疼痛越剧烈。(4)术后随访1 年,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78 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疼痛指标均输入SPSS20.0 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6%(1/39),1 例切口感染;对照组15.38%(6/39),2 例呼吸道感染、1 例切口感染、1 例肺不张、1 例肺炎、1 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4,P=0.048)。
2.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4 术后疾病复发情况
术后随访1 年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2.56%(1/39),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3,P=0.044)。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3 讨论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各国均存有差异,40 岁以上多见,以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咽下困难为常见临床表现,中晚期患者常因病变转移出现腹腔积液、黄疸、昏迷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据悉,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30 万人死于食管癌,世界各国发病及病死率均存有差异,中国作为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约有半数食管癌发生在中国,且常呈家庭性聚集现象,多数患者因食管癌诱发营养衰竭的恶病质,加之癌细胞生长繁殖常消耗机体营养物质,导致胃纳差、食欲减退、代谢紊乱问题,严重时常因肿瘤细胞转移或侵袭脏器破坏正常结构,危及生命[8]。临床研究发现,食管癌患者常因疾病导致免疫能力低下,易增加术期感染风险,影响术后机体功能恢复[9]。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较之传统手术借助胸腔镜可多角度视察病灶,无术野死角,可提高切除效果,规避淋巴遗留问题,可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对心肺功能的负影响;微创手术可规避开放手术对机体内部结构的损害,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感及医患负担,且多数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无需术中及术后输血,利于术后恢复[10-11]。实践证实,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胸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较之传统手术安全可靠,效果更为理想。
近年来,随着食管癌患者日渐增多,医生及学者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发现食管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存在相关性,多数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病情发展中晚期出现进行性咽下困难问题,且多伴有消瘦、脱水、疲乏无力症状,肿瘤侵袭气管及支气管常并发呼吸系统感染问题,致使部分患者出现恶病质状态,进而加重其精神压力,影响机体健康状态[12-13]。手术作为食管癌病患首选治疗方案,医生多推崇身体状态及心肺功能良好且无远处明显转移征象者实施手术治疗,以彻底清除病灶,进而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重获健康身心。胸腔镜手术作为现阶段新兴医学技术,借助现代摄影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设备,以辅助实施小切口手术,可减少传统手术对胸壁及脏器组织的损害,间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及出血风险,缓解疼痛感,便于调节其免疫功能,利于早日下床活动,安全可靠[14-15]。此外,多数学者于研究中证实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较之传统手术安全高效,同时可减少手术应激反应,降低胸腔出血、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可提高手术淋巴结清除效果,减少再入院需求,减轻医患负担[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随访1 年结果发现,观察组疾病复发率明显较低,说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可最大程度实现病灶根除效果,远期效果显著,与上述分析相一致。
综上所述,食管癌患者实施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