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
2019-12-03宋美娜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宋美娜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强大起来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影响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前途。当代高职生是“技能振兴时代”的主力军,技能型岗位对员工的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基于上述考虑,本人通过对我省5所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连续三年身体素质测试数据分析后发现,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引起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一、浙江省普通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除了遗传外,它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本文通过对5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连续三年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平均值发现,各项指标基本都呈下降趋势,表现最为明显的是800/1000米和50米。总体来看,随着学生进校时间越长,各项身体素质基本都在下降,其中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两方面的成绩下降较为明显。(见表1)
二、影响浙江省普通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走访以及查阅资料得知,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及观念的形成影响非常大。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家庭都在孩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他们往往更注重智力提升而忽略身体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家庭教育中这种“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观念的长期影响使得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逐年减弱。另外,由于当前在校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的过度关注和溺爱致使部分学生变得任性自私、不善与人沟通,形成了贪图享乐,怕苦怕累的思想,所以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低,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也在情理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家长们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学生体重超标,参加体育锻炼更少,进一步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配置情况最能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根据笔者调查、走访得知,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基本上都是开设一年半的体育课,且每周安排2课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体育课都实行“三自主”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做法偏离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没有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宗旨。在注重学生技能和兴趣的培养时却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项目设置上,田径运动已经离学校体育越来越远,逐渐被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等趣味性较强的运动所代替。体育教学也趋向于“快乐体育”,在体育技术动作的难度、练习强度和密度上都有所下降。
环境能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因此,高校中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对促进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至关重要。根据调查,认为学校运动氛围浓厚的学生只占到调查人数的20%,有50%的认为学校体育活动氛围一般。这就直接影响到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根据走访调查情况表明,近几年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其体育场馆设施并没有随之而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本来就少的现象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三)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经济上取得胜利,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聘用时,往往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考查偏多,而对身体素质考查较少,甚至不做任何考查。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自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身体素质的关注,其实殊不知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其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
表1 2016-2018年250名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成绩统计 (男:N=133,女:N=117)
(四)学生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影响到了高职生的日常生活。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静坐玩游戏、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己成为影响其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规定的体育活动,如体育课、晨跑、课间操等,另一类是学生在课外自觉进行的身体活动,如跑步,打球、郊游、爬山等身体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高校1-2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根据调查发现,我省普通民办高校基本都按规定开足课时数,保证学生的体育课时量。但有55.8%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大学的体育课锻炼中强度过低,达不到健身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老师为防止学生发生伤害事故,课堂运动强度打了折扣。在项目选择上取消了对抗性强,极具竞争色彩的项目,导致体育课越来越娱乐化、游戏化。
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更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协会,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不参加任何活动,而是迷恋于网络或者陷入恋爱。学生身体惰性被激发出来,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机会都减少了,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国家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实现合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强化高校体育工作督导,完善政策法规并保障其有效运行
第一、政府要落实相关政策在高校的实施力度,不能让相关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必须切实强化高校体育课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监督,建立硬性的惩罚问责机制,促使相关法规在学校得到真正落实;其次,要继续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学校要真正的重视体育工作,落实国家体育政策。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考核作为获得大学毕业资格的必须条件,从而不仅能够督促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第二、要加大对学校体育事业及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依法敦促学校投资方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强化体育经费在年度教育经费中的占额,并要做到随着总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体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促使学校体育设施能满足学生日常教育和锻炼要求。
(二)全社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民体育舆论环境
第一,倡议人们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全社会应注重宣传,引导大学生积极采用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多进行户外运动,多进行有氧运动,从而提高其身心素质。第二,引导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努力营造全民体育的舆论环境。通过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报道,对人们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鼓励学生从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社会氛围。从而使全社会逐渐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使学校体育教学最终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回归到常态教学中来。
(三)发挥高校主渠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第一,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当代高职生的价值意义,把其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提上日程。树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动员更多的学生自觉、有恒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真正促成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第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健身氛围,促使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高校要以提高学生健康为目标开展体育教育,充分利用课堂和媒体传播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利用各类空间宣传体育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创建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继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项目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体能训练。通过改革学生体育考核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健身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
(四)家庭应养成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健康观。在从小重视孩子智力发展、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把孩子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的教育日程。其次,家长自己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参与户外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孩子不仅能结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还能增加家庭运动氛围。也可以参与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体育培训,提高孩子运动技能。最后,家长应该理解和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给学生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毅的性格。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强化体育锻炼意识,通过社会体育锻炼氛围改善,学校体育改革、家庭习惯改变,促使大学生行动起来改良自身生活习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