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临乙:中国现代雕塑的拓荒者

2019-12-03姜孝德

红岩春秋 2019年11期

■姜孝德

师从徐悲鸿

王临乙,190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喜好美术,且颇有悟性。17岁时,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素描和油画。五卅运动爆发后,学校暂时停课,好学的他便到老师李毅士家中学习。

恰巧这时,徐悲鸿从法国第一次回国到上海,经蒋梅笙(蒋碧薇的父亲)介绍,王临乙带着一幅油画前往求教。徐悲鸿看后颇为赞赏,说:“油画要画到这么个水平,没有两年的老实功夫是办不到的。”

徐悲鸿鼓励他好好学习。事后,还带着他去拜访了上海好几位美术家。当徐悲鸿第二次回国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时,便邀请王临乙到该校插班学习。从此,王临乙成了徐悲鸿的学生和得力助手。这期间,徐悲鸿创作了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王临乙和吴作人不仅帮助老师做放大工作,有时还充当模特。

1928年夏天,徐悲鸿应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圭的邀请,到福州作画。王临乙随同前往,协助徐悲鸿绘制完成了颂扬爱国先烈的油画《蔡公时被难图》。黄孟圭对画非常满意,表示要重重酬谢。徐悲鸿说:“钱,我不要。给我两个留法的名额,足矣。”黄孟圭被徐悲鸿关爱后生的精神感动,当场同意。徐悲鸿让王临乙学雕塑,让吕斯百学油画,后来二人都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顶梁柱。

1929年,王临乙来到法国里昂,先入里昂中法大学,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里昂国立美术学院。他上午在美术学院学美术,下午在中法大学学法语。美术学院有素描、速写两门课程,王临乙一直是这两门课程的优胜者。参加全法国美术学院速写考试,他的成绩被评为第一,后来获得了“艺术之友速写奖”。学习期间,他创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女人头像》,紧接着又创作了《耶稣降生之告知》,得到罗丹的学生布德尔的欣赏,并应其要求互换作品。

1931年,王临乙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在雕塑家布夏指导下学习雕塑。王临乙在该校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一等奖和“龚古尔美术奖”,受到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重。这一年,福建省政府取消了王临乙等留学生的助学金,使他面临中途退学的困境。鉴于王临乙的突出表现,校方决定为他提供奖学金,使这个高材生能够继续求学。

1933年,徐悲鸿收集当代中国各派名画家的作品300多幅,到巴黎国立美术馆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画展。展览非常成功,轰动了欧洲。王临乙为这次巴黎展览充当了得力助手,再次给徐悲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避难凤凰山

法国求学期间,在常书鸿、陈秀芝夫妇家,王临乙结识了在校学习雕塑的法国姑娘合内·尼凯尔。以后,两人经常一起研究艺术,一起看美展。日久生情,两人从相知到相爱。

1935年,王临乙以出色的成绩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毕业。当年秋天,王临乙启程回国,回到了阔别六年的故乡。他很快接到恩师徐悲鸿的邀请,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雕塑系主任。第二年底,他再度跨洋越海,赶赴巴黎迎娶心爱的姑娘——合内。

1937年1月13日,王临乙与合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合内改随夫姓,取了个地道的中国名字——王合内,并随丈夫登上了开往中国的客船。

在北平,王临乙夫妇刚过了四个月的平静生活,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北平艺专师生不愿做亡国奴,毅然踏上了流浪之路。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学校辗转江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风雨兼程,历尽艰辛,最后来到了重庆江北。

◇王临乙夫妇在北京

◇《亲情》(王合内作品)

◇《女青年》(王临乙作品)

◇《鲁迅》(王临乙作品)

流亡的日日夜夜,常与死神擦肩。艺专从沅陵到贵阳时,常书鸿与王临乙两家住在一家旅馆里。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回忆说:“(1939年)2月4日那天,天气晴朗,上午王合内借此机会和王爸爸去郊外散心,我父亲去办事,剩下我跟妈妈留在旅馆等他们回来一起吃饭。还没到中午,突然就拉起警报了,……等飞机炸完飞过去了,周围全黑了。我们爬出来看到有些服务员被炸伤了,有的被炸死了,太恐怖了。妈妈拉着我总算从有点亮光的地方跑了出来,幸免于难,但是我们两家所有从法国带回来的东西全都烧光了,……”常沙娜是王临乙的干女儿,她称王临乙为王爸爸。

王临乙来到重庆,住在磁器口凤凰山的画家村,除了继续担任雕塑系教授之外,他抓紧时间进行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痛斥汉奸的《汪精卫跪像》、设计了《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墓碑》《大禹治水》等作品,受到艺术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吻》(王合内作品)

◇《杨开慧》(王合内作品)

徐悲鸿对王临乙的作品从构思到手法都大加赞赏。特别是对《汪精卫跪像》,他说:“此作表现了这个汉奸可耻可悲的形象,恰到好处。”这件作品参加了1942年重庆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观众观摩后,无不切齿痛恨,异口同声地加以谴责,可见作者创作功力之深。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带领一帮人前往北平,恢复北平艺专,王临乙跟随前往。1949年8月,徐悲鸿邀请王临乙担任北平艺专雕塑系主任兼总务长。新中国成立后,王临乙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民族大团结》《志愿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五卅运动》等作品。

◇《五卅运动》(王临乙作品)

至爱一生

王临乙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浮雕的创作背景发生在1925年5月15日,日本棉纱厂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并开枪打死打伤数十名抗议示威的工人和学生,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暴行,激起了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各大城市掀起了示威游行和罢工、罢课、罢市的反帝浪潮。在经过反复思考后,王临乙在浮雕创作中采用了整体统一的造型,将人物的鲜明形象置于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中。

从多位当年参加浮雕创作的青年雕塑家的回忆来看,《五卅运动》的画稿构图主要由王临乙完成,在纪念碑的8块浮雕中,只有他的作品没有将人物分成若干组,而是吸收了北魏浮雕《帝后礼佛图》的构图方式,在平行的构图中达到一个连绵不断的横向运动的效果,使观众感觉到行进的工人队伍向画面外无尽延伸。为了增加浮雕画面的厚重感,他增加了人物的前后层次,将人物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三个纵深的空间。不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阶级身份,也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与个性。这个作品很好地把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结合起来,而且融洽得天衣无缝,让人赞叹。

王临乙于1997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89岁。

提起王临乙,就不得不说王合内。这位华籍法国人,1937年到中国,1949年被国立北平艺专聘为雕塑系教授,1955年获得中国国籍。她爱中国,爱王临乙,爱雕塑,这是她生命中精彩的三重奏。

王合内一生创作甚丰。她的创作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动物,一是英雄伟人。她的动物雕塑都呈现出孩子般的稚气,憨态可掬,天真活泼,逗人喜欢。英雄雕塑,先后有《宋庆龄》《向警予》《杨开慧》《张志新》《白求恩》《鲁迅》等形象,堪称杰作。她的《小马》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雪豹》被选送参加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她为首都机场设计的雕塑方案也曾获奖。

1964年中法建交后,王合内得以首次重返巴黎探亲。1976年、1985年又两次赴法。亲人们考虑她年事已高,挽留其在法国养老。王合内却说:“我爱法兰西,也爱中国,我的生命有四分之三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在那里记录着我人生道路的酸甜苦辣,我的青春、爱情、事业、我的家、我的学生都在中国。我离不开中国!”毅然回到了中国。

王合内在王临乙去世两年多后也去了天国。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这对异国伉俪、雕塑伙伴。2015年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专门举办了《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