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毛泽东秘制雪茄的“烟状元”

2019-12-03何广华何明圆

红岩春秋 2019年11期

■何广华 何明圆

◇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嗜好抽烟,他手夹香烟或嘴上叼着香烟的照片,为世人熟悉。

晚年时,毛泽东患了一次重感冒,头痛咳嗽。可是耐不住多年的烟瘾,怎么办呢?有人出主意说:抽雪茄吧,既过瘾,又不咳。毛泽东开始不太相信,试抽了几天,真的不咳嗽了。从此,这种由四川什邡卷烟厂特制的雪茄烟陪伴了毛泽东近六年之久,而制作者是该厂的范国荣、黄炳福、姜跃荣、刘宗贵等几个技术精湛的师傅。

这其中,范国荣是中国雪茄界声名远扬的传奇人物。本文的故事,从范国荣为毛泽东特制雪茄烟说起。

什邡走出的“烟状元”

1924年2月12日,范国荣出生在四川什邡城区一个贫民家庭。从小父亲就去世了,他和哥哥由母亲一人辛苦拉扯养大。迫于生计,年满10岁的他来到成都紫云烟铺当学徒。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除了煮饭、洗碗、洗衣服外,还要做500支工口烟。虽然很累很苦,但他深入钻研。三年学徒期满时,他学成了一手既省料、又快捷的卷烟绝技。因其手工制作的雪茄色、形、味在成都大有名气,被人称为“烟状元”。

名声鹊起的范国荣,先后辗转于成都妙高楼、居首烟厂、德阳协和烟厂、广汉云香烟厂等,于1952年落脚什邡烟厂。凭着精湛技艺,他先后担任什邡烟厂二车间生产组长、工段长,其制作的特供手工卷烟供不应求。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贺龙元帅抽的雪茄烟,就是范国荣卷制的。当时,西南铁道部、四川省军区都来要特供,甚至想把他调到省军区生产制作。

1964年秋季的一天,厂长纯纪祥通知范国荣等几位技术好的师傅:“明天休息一天。到仓库里带些最好的烟叶,带上洗漱用品,不用带铺盖卷,去成都完成政治任务。”

范国荣回忆说:“厂里当时初选300个,最终我和其他3个人被选了出来。第二天,书记就通知我们去成都学习,完成政治任务。”在成都期间,他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人每天要生产100至200支雪茄烟。但他们有所不知,这些特制的卷烟已经被送至国家最高领导层。

四个月后,范国荣等人从成都返回什邡卷烟厂。不久,纯纪祥告诉他们:“毛主席平常抽的是纸烟,现在犯了咳嗽病,贺龙元帅建议他抽雪茄。主席试过之后感觉不错,咱们厂开始给主席制作雪茄。”

什邡卷烟厂接到任务后,先后研制出35个配方,样品试制成功后送交北京。其中1、2、13、33号配方成为选定产品,毛泽东选的是2号烟。2号烟味道比较淡,是有食指粗的中号雪茄。贺龙吸的是33号烟,味道非常浓。

特供烟卷制组设在厂办公室的小院内。厂里还为范国荣在五车间开了小房间,所有材料、卷制、包装、封存都由他一人负责,专为毛泽东制作特供烟。

为毛泽东特制雪茄烟,制作要求十分严格。首先选上好的烟叶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还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此环节中的具体操作要根据烟味的不同而变化。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后,10支一包装进烟盒。

特供烟全用手工卷制,单人日产仅为20至30支。包装用白盒,并编号封条,由专人送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一月一次。而做好的特供烟,通过运送机密文件的飞机运到北京。有时中央政治局开会,中央办公厅会要求特供烟卷制组连夜加班制好100支烟。第二天一大早,通过飞机运到北京。

三次事故终生难忘

在给毛泽东制作雪茄烟的最初阶段,只有范国荣一人。老人回忆:“所有的工序都要我一个人完成,选烟叶、品尝、制作等等,进度就很慢了,有时候根本赶不上进度,后来厂里就选派了一些有底子的工人过来学习。”

他还说:“做好的雪茄不但在味道上有严格要求,对烟灰的要求也相当高。烟灰大致有三种,麻灰色、黑灰色、白色。好的雪茄烟,烟灰不但雪白,落到地上还要保持完整的烟的形状。”为了鉴定烟的味道、烟灰的颜色,制作工人需要将烟叶简单卷起来品尝。

特供烟性质比较特殊,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厂里要彻查。一次,几支点不燃的烟被国家卫生部封条盖章退了回来,按照烟上的次号,卷烟厂很快查出是谁做的,立即将其撤出特供烟卷制组。

还有一次,中央领导人正在开会,手中的烟头突然弹出火花,将台布烧了个洞。成都军区得知后,立即派员查访。原来是因为卷烟的烟芯没弄平整,摩擦导致自燃。经查,是学徒技术上出了问题。

因为是给中央领导造烟,安全很重要。范国荣说:“当时我生产烟的那个小屋,周围拉着钢丝网。钢丝网是第一道防线,然后是屋门。进屋以后,特制的烟放在一个上锁的大铁柜子里,铁柜子里还有个上锁的小柜子。逢年过节放假时,门窗上都要上封条。平时门是随时上锁,谁要想进我的屋子,必须经过党委书记和厂长的特批才可以进去。如果有陌生人进去了,要记住这个人的长相,他说了什么话要立刻向上汇报。”

范老还提到一个细节:“有一次放完假回去,我把门上的封条拆了。进门拉灯绳,手在门口墙上一摸,灯绳没了。向厂长汇报之后,县公安局立刻赶来,成都军区也派人过来了。后来,他们爬上屋顶检查,揭开瓦盖的时候,发现灯绳被老鼠拿来做了垫窝。”

特供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多次选派人手前来学习卷制技术,上海卷烟厂的两名优秀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也来拜师学艺,但最终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失败而返。范国荣说:“我的技术是几十年才成,他们都只想用几十天就学会,结果只学得形没学到精髓。”

◇范国荣

神秘的“132”小组

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给中央笼罩了一层紧张气氛,此后,毛泽东身边的各项事务被严加防范。由于从什邡运来的烟经手多、运转时间长,中央办公厅为安全起见,决定将范国荣和黄炳福、姜跃荣等技术骨干调至北京造烟。

范国荣回忆起那段生活,开怀大笑:“快秋天的时候我们到北京,那时候衣服都穿很厚了。我们住在南长街80号一个四合院,里面原来是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不知道的人以为住着某位大领导。住地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里面只有13个人。有一个保安,一个厨师,一个开车的,两个烧锅炉的,一个书记,外带四个学徒。”

范国荣等人一到北京就患了重感冒。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想念家乡,加上北京消费高、工资低,有人要求回什邡老家。此外,由于限量供给,每月凭票一人仅供三斤大米,只能粗细搭配吃,大家很不习惯。为此,市委想方设法为他们弄来一些精大米,以平衡膳食。逢年过节,市委领导还亲自前往看望。

由于给部分领导供应的是13号烟,给毛泽东供应的是2号雪茄烟,迁移到北京后的供烟生产组便被称为“132”小组。

“132”小组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仍由四川提供,辅助材料在当地购买,每个月生产15至20条特供烟。在近六年的生产中,只卷过13号和2号两种型号的雪茄烟。

“132”雪茄烟的特别之处究竟在哪儿?据范国荣说,一是烟叶特别,二是技术精湛。

“132”小组所用烟叶产自四川省新都县独桥河。独桥河两岸共有200亩油沙地,这里生产的烟叶有柳烟和毛烟两种,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在燃尽后均不落灰,烟灰呈白色,烟支长时间搁置不会熄灭,只要再抽一口便会继续燃烧,每年产量最多不过20担(2000斤)。

“132”雪茄烟的制作工序也很考究。首先是烟叶的挑选。烟叶从地里摘下时不能马上采用,必须存放三年方被送至北京。在一捆50斤烟叶中经过精挑细选,最后选用的只有10斤左右。

其次是烟丝和外用烟皮的制作。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运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

再次是卷制工艺十分讲究,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木箱子、切刀、筛子等。通常一天最多生产七八包雪茄烟。

此外,考虑到毛泽东高龄,生产小组在把烟叶搓成碎片前,会将上面的叶茎全部抽掉。这样,雪茄烟在抽吸的时候将变得更加柔和松软。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范国荣转为北京卷烟厂的职工,特供烟的生产没有停止。为了外事的需要,北京卷烟厂一直承担着这一特殊任务。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与中南海警卫局商谈商标注册事宜。随着注册的成功,北京卷烟厂将当时为毛泽东提供的卷烟起名为“中南海”。

1979年,范国荣退休后举家迁回什邡。晚年,他热心公益事业,捐款、资助困难学子、为贫困五保户送物资……每次谈起他,什邡人都竖起大拇指:“反正别人有困难求助,厂里有啥需要,哪个生活困难了,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