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之将至
2019-12-02赵嘉
赵嘉
说起来,最初对这期封面话题抱有热情的是我们编辑部的一位90后。
那次选题会上,他重点提到了这个我们以前也讨论过的话题:中国将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应该做这个题。”他说。会议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随后,热议开始——关于老龄社会的危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老年人的猜想,显然,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在沉默的时间里,我先想到父母,进而想到自己。对老之将至生活的不确定性,心生一丝恐慌,但马上就恢复了。
恐慌首先被各种硬性数据冷却下来。证明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这更像是个数学问题。2019年9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其中提到,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早在2000年就已达到7%,0到14岁人口比重为22.9%;2018年,第一个数值升至11.9%,第二个数值降至16.9%。以此推算,2050年,全球每4个老人就有1人在中国。几乎没有悬念,中国将成为日本之后第二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就已经开启。
我们花了不少篇幅,描绘现在较为活跃的银发经济商业项目。这当然也和投资业转向同步。经历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冲击过后,投资业迅速捕捉到下一轮热点:教育、健康和养老。
在实际走访中我们发现,“银发经济”的类型远比想象中丰富:缓解孤独的老年版“抖音”,学习知识与现实技能的老年大学,培训专业护理人员的机构,针对老年客群需求的旅游公司——但这些看起来颇具潜力的生意,却并不容易盈利。相比之下,商业上较快可见成效的领域仍会是房地产行业。目前,房地产企业纷纷将不同模式的养老地产项目投入市场,其中一些已供不应求。
尽管社区养老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混杂了金融保险、固定资产投资、短期租赁等不同行业属性的养老地产项目,对于强劲的需求来说无疑是个较为可靠的选择。
来自日本的经验大概是最值得借鉴与研究的。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所关注的范畴:就业与所得,健康与福祉,学习与社会融合,已超出了健康护理这类基本生活需求,将老年人作为延迟的“中年阶段”来看待,这和中国社会目前对老年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不再健康,无法工作——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解读,加剧了我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恐惧。我们意识到,老年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定义“老年”。为了寻找答案,我们采访了一些“未来的老人”——包括讨论和操作这个选题的我们,还有正在读杂志的你——这些采访对象并没有遵循传统的老年人定义。
在他们看来,也是在我们看来,新一代老年人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延续年轻时代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得益于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人們更关注自我感受,也更执着于个人的生活观念了。在“人物”这个版块,你一定能从主人公常伟的故事里感受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