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2019-12-02李岳峰
摘 要: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各个院校之间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体育院校纷纷开始进行改革。本文将系统分析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 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自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以来,发展非常迅速,这样导致了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出现混乱的局面。但近几年,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人才培养结构与供需失衡,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学生毕业后社会竞争力较低等,因此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知,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培养对策,进而提高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一) 培养结构与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及层次方面存在失衡现象,传统体育项目专业人才过于饱和,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人才培养则略显不足。同时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未能及时开设,甚至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常规人才较多,高质量人才较少,现阶段我国高水平教练仍然具有着较好的市场环境。除此之外,运动训练专业所培养更多的为教练员或者从事教育的教师,而进行体育管理工作的人才则较少,这样的现象未能有效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而出现供需失衡现象。
(二) 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特色为关键。今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必须要具有特色,现阶段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招生与其他专业并未有太大的差别,人才培养模式也借鉴其他专业,因此必须有效解决此问题,这样才能够让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具有质的提升。
二、 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 充分考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管理
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的学生专项基础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较差,未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在考试时经常存在不及格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管理。各个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需要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进行设置课程,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加强人文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加强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在运动训练教学过程中教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运动训练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体育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他们虽然具有着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体育教育经验,但是却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及实战指导。但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运动训练教师则缺乏丰富的就出理论知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理论水平,多组织运动训练教师参加与观摩专业训练,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高水平的运动训练过程。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区域师资力量的平衡,一些优秀的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教师可以去西部地区进行支教,通过相互融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效果。
(三) 改变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运动训练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改变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可以将传统的4年学制改编为3+1、3+0等模式,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弹性转变。“3+0模式”是当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后,可以在3年时间内进行毕业,这种模式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3+1模式”则是当学生三年内完成基础专业训练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以及其他体育专业,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宽专业口径,提高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院(系)应给予运动训练高度重视,认真分析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面对。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实施教学与管理,加强运动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专业口径,进而让运动训练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宝奇.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6(6):108-109.
[2]方全心.我国体育专业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修课开课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77-80.
[3]顾丹东.普通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0):64-65.
作者简介:
李岳峰,甘肃省兰州市,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