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9-12-02肖晓丹
摘 要:感触教育是基于个体的前结构作为教育媒介,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认同,使其能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育和传递,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推行感触教育体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思政学习内容的接受度,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本文针对感触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感触教育;启示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处于不断的改革中,诞生了诸多教育模式,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感触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体系,能够触动学生的经验,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地位来制定教学方案,近年来,我们将感触教育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避免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一、 感触教育的价值
感触教育是基于学生前结构作为学习媒介,旨在引起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共鸣,使之主动接受教师提供的教育内容。通过感触教育的应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感触教育告知我们,在思政教育理论的灌输中,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政理论,要朝着经验型的方向转化,与学生的认知形成通道实现并轨。从个体的认知特点来看,人的认知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两个方面,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如果没有感觉经验,理论认识就会不复存在。之所以外在理性知识可以被学生接受,正是由于他们已经具备感性经验,如果没有这些内容,教育就无法发挥出既定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只会是经验的传递和积累。个体经验内容除了理性认知意外,还有情感、道德、信念、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在接受教育时,学生可以直接用这种前结构的内容来唤醒自己的感性认识。
根据感触教育的理论来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让理论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已有认知内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做到价值导向、理论知识并重。
二、 感触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 用通俗的语言增加可接受性
之所以学生对思政学习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是由于思政教学内容理论深度过高,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其中的生活语言、书面语言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都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在思政教学中,需要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做好语言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一直用枯燥乏味的方式来讲解,直接将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传授给学生,那么自然会导致思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出现隔膜,学生的接受度自然不高。
(二) 考虑到学生的德行标准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中,还要关注德行标准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并科学应用相关标准来开展思政教学,在抽象的理论内容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大学生感性经验的材料,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接受不是简单的逻辑任何、认知接受层面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坚定的内在标准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感触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触碰到学生已有人情感和认知,让他们可以在虚拟经历中自己来选择。
(三) 借助声音与图像制造生动的课堂
通过声音和图像,能够为思政教学课堂构建出真实的教学现场,让思政教学活动更加真实、可信,可以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元素。在思政教学课堂中,通过电影、图片、音频等方式来创设趣味化的思想课堂。如,在讲解关于“五四精神”的相关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五卅运动的纪录片,并播放了与之相关的电影片段,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学内容的讲解变得更具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内容也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教学环节引入各类材料和事例,这可以有效降低抽象理论的理解难度,让理论事实更具可信性,在引入此类材料之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共同探究,做出总结和判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交流和讨论环节必不可少
思政课堂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传递,在思政课堂中,交流、讨论环节不可少,在交流和讨论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起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合作和交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基础上,学生也更易接受。交流与讨论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思政教学课堂的对象是年龄、性别、成长经历、性格爱好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经历不同,思考方式,学习特点等都有显著差异,在交流和讨论中,能够让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够实现发展。
三、 结语
感触教育提醒教育者,在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中,重视抽象理论的经验性转化,使其并轨于受教育者的认知形成通道,让教育在尊重并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自然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的一门重点课程,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青涩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有走出社会,在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需要借鉴感触教育理论,基于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来着手,找到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变部分经验理论的不利影响,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盛瑾.新时期杭州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J].党史文苑,2009(22).
[2]陈铁夫.谈高校的思政課教学如何以人为本[J].学理论,2009(26).
[3]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
[4]钟家全.关于利用校园网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9).
作者简介:
肖晓丹,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