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狼狈
2019-12-02余秋雨
余秋雨
好像是在去世前一年吧,伦勃朗已经十分贫困。一天磨磨蹭蹭来到早年的一个学生家里,学生正在画画,需要临时雇佣一个形貌粗野的模特儿,装扮成刽子手的姿态。大师便说:“我试试吧!”随手脱掉上衣,露出了多毛的胸膛……
这个姿态他摆了很久,感觉不错。但谁料不小心一眼走神,看到了学生的画板。画板上,全部笔法都是在模仿早年的自己,有些笔法又模仿得不好。大师立即转过脸去,他真后悔这一眼。
记得我当初读到这个情节时心头一震,满眼是泪。不为他的落魄,只为他的自我发现。
低劣的文化环境可以不断地糟践大师,使他忘记是谁,迷迷糊糊地沦落于闹市、求生于巷陌——这样的事情虽然悲苦,却也不至于使我下泪。不可忍受的是,他居然在某个特定机遇中突然醒悟到了自己的真相,一时如噩梦初醒,天地倒转,惊恐万状。
此刻的伦勃朗便是如此。他被學生的画笔猛然点醒,醒了却看见自己脱衣露胸,像傻瓜一样站立着。
更惊人的是,那个点醒自己的学生本人却没有醒,正在得意洋洋地远觑近瞄,涂色抹彩,全然忘了眼前的模特儿是谁。
作为学生,不理解老师是稀世天才尚可原谅,而忘记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无法饶恕。从《夜巡》事件开始,那些无知者的诽谤攻击,那些评论家的落井下石,固然颠倒了历史,但连自己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也毫无恶意地漠然于老师之为老师了,才让人泫然。
学生画完了,照市场价格付给他报酬。他收下,步履蹒跚地回家。
一个社会要埋没伟大,通常有三个程序:第一程序,让伟大遭嫉、蒙污、受罪;第二程序,在长久的良莠颠倒中,使民众丧失对伟大的感受,不知伟大之伟大;第三程序,让伟大者本身也麻木了,不知伟大与自己有关。
其中至关重要的,当然是第三程序,因为这是埋没伟大的最后一关。过了这一关,伟大的乞丐将成为一个真正的乞丐,伟大的闲汉将成为一个地道的闲汉,他们心中已不会再起半丝波澜。
什么是平庸的时代?那就是让一切伟大失去自我记忆的时代。
这时,千万不能让伟大的他们清醒。一旦醒来,哪怕是一点点,就会刹那间掀起全部记忆系统,他就会面临崩溃的悬崖。他会强烈地羞愧自己当下的丑陋,却又不知道怎么办。
伦勃朗成了画室脱光衣服的模特儿,这情景,比莎士比亚成了剧场门口的扫地工更让人揪心,因为伦勃朗还露着密集的胸毛,还面对着自己亲自教过的学生,还看到了学生的画稿!
我认为,这是人类文明最痛切的象征。
是象征,就具有普遍性。其实,随便转身,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得意洋洋的学生。说穿了,社会的多数成员,都是这样的人。
伦勃朗的狼狈相,是一切杰出人物的集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