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孔子世家》中正考父鼎铭“三命”问题浅议

2019-12-02付欣臧晓璐

牡丹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世袭宋国世家

付欣 臧晓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正考父在家庙鼎上所铸的三十一字鼎铭,本文通过对鼎铭中“三命”问题的探讨,对先秦官制、世袭制度、正考父家族世系关系进行说明。通过音韵学和文字学方法,笔者简单考证“偻”“伛”二字的排列顺序,以便于读者或相关学者选择文献善本,找到可靠的史料解读历史。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正考父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正如《初学记》中所赞:“恂恂正父,应德孔盛。身为国卿,族则公姓,年在耆耋,三叶闻政。谁能不怠,申慈约敬。饣粥予口,伛偻受命。名书金鼎,祚及后圣。”那么,正考父鼎铭所载正考父所受谁人三命?受命后所現姿态“偻”“伛”又是何种情形?

一、何谓“三命”

(一)正考父受谁“三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关于“正考父鼎”的相关内容,原文如下: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

这段内容描写了正考父居高位却愈发谦恭的品质,为后人所称颂。如今正考父鼎佚失,其铭文已无实物可考,后人只能从文献中读到相关内容,然而这短短三十一字的鼎铭却含义深厚。

由史料可见,当时的列国之卿,以三命为极。宋国作为当时的大国,其上卿理应为三命,正考父既为宋之上卿,“受三命”是没问题的。《孔子世家》中提到的戴、武、宣公三位国君是否都在正考父“三命”一事中有所作为,这个问题涉及周代宋国的管制制度,对于研究周代官制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家童书业认为:“宋国春秋时君权较固,盖彼受周人‘宗法封建制之影响较弱也。”宋国在任官制度上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凡重要官职都牢牢掌握在公族手中,这为正考父受三位宋君的任命做出合理解释。

(二)三位宋君如何对正考父实行“三命”

1.正考父受三命所得爵位与官职

从正考父一族的世系考证来看,正考父的曾祖弗父何受封为宋国上卿,而当时卿位由嫡长子继任世袭,弗父何的卿位经正考父的祖父宋父周、正考父的父亲世子胜后应传给正考父,即正考父无需任何任命就已得卿位,不存在先为士、再为大夫、终为卿的过程。

当时卿的等级地位仅齐、鲁两国是可以世袭的,宋国的卿集团内部没有世袭的等级,宋卿主要在戴、庄、桓等公族中产生。因此,正考父作为宋国闵公族的卿,其等级是无法承袭其父的。因此正考父“三命为卿”接受的是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宋君授予其的不同等级的同一爵位和官职——卿。

2.正考父所受之“卿”的性质及“命数”

先秦文献中,卿、大夫、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而言,此三者只是爵称;从广义上而言,卿可泛指三公以下的高级行政官员,大夫可包含卿大夫在内,有时特指执政,士既可指士爵,也可泛指男子、武士,或作为大小贵族的总称。正考父世袭卿爵,且辅佐三位宋君,拥有实权,因此其上卿之位应是广义上的卿。

既然“三命”并非指三种不同爵位或官职的任命,而正考父受“三命”为卿的史实又确实存在,那“三命”只能作另一种解释——三次任命都是在同一爵位、官职范围内,即正考父所受三次任命的职位都为卿。据《左传·成公三年》,臧宣叔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可见,卿的等级细分可分上中下三等。《左传·桓公三年》载:“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由此可知卿的等级粗分可分为上下二等。总而言之,卿的内部也是分等级的,这与清代学者黄以周的观点一致。因此,《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的正考父“三命为卿”,指的应是正考父被任命的三个不同等级的卿。

二、“偻”“偻”二字排列顺序考证

(一)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偻”“偻”二字的排列顺序

关于正考父鼎铭,《史记·孔子世家》载:“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而《庄子·列御寇篇》记载为:“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

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认为,据鼎铭的韵尾字“伛、俯、侮”与“偻、走、口”隔句押韵,推断《史记·孔子世家》中“偻”“伛”二字位置颠倒,《庄子》版本为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引的正考父鼎铭源于《左传》,一般认为,《左传》为左丘明春秋末年所作,虽有后人补充,但至司马迁引用入《史记》,最晚也不过在汉武帝之前,此时的音韵尚属我国的上古音体系,而“偻”“伛”“俯”“走”“口”五字皆在上古音的侯部,为同韵字,而“侮”在模部,与侯部音近。因此这六个字在上古音中是押韵的,不存在“隔句押韵”一说,泷川资言的考证是不合理的。

“偻”“伛”二字的顺序究竟该如何排列,二者到底孰前孰后,据鼎铭句意来看,既然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命兹益恭”,那么“伛”“偻”孰前孰后的问题即可转化为“伛”与“偻”谁者更显恭敬问题。

(二)从文字学角度比较“偻”“伛”二字所表示的恭敬程度

“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尪也,从人,娄声,周公韈偻,或言背偻,力主切。”就“偻”字的声旁而言,金文中的“娄”形似男女拥吻状。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此处“拥吻状”与“背偻”的形态极为近似,可以推断,“偻”字应为低头背曲状。《左传·昭公七年》注:“偻,肩曲也。”可见,“偻”是一种颈椎病,是颈椎骨的弯曲变形。

《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伛”:“偻也,从人,区声,于武切。”《广雅》解释为:“伛,曲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偻也。问丧注曰:伛,背曲也。曲脊谓之伛偻,引申为鞠躬,恭敬之意。”可见,虽然“伛”“偻”二字意义相近,但细推之,“伛”有“鞠躬”之意,程度更深一些。

而《吕氏春秋·尽数》曰:“苦水所,多尪与伛人。”此处的“伛人”为一种病人,“尪”即骨骼弯曲的残疾人,“伛”盖与“尪”意义近似,表示脊背骨骼弯曲的残疾人。而段玉裁《经典释文》中说:“尪与偻异疾。”既然“尪”与“伛”意义相近可相提并论,而“尪”又与“偻”为异疾,所以“偻”与“伛”意义也是不同的。“偻”为颈椎病,而“伛”为脊骨病,从病变部位来看,“伛”的躬身程度要比“偻”更低一些。可见,“伛”字确比“偻”字所体现的程度要深一些、更显恭敬一些。学者沈玉成的翻译颇为传神:“一命低头,二命躬身,三命把腰深深弯下。”

因此,《左传》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说法更可靠。可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正考父鼎铭”选择引用《左传》而非《庄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引用史料十分严谨。

三、结语

司马迁作《史记》可谓呕心沥血,书中许多部分都微言大义。正考父鼎铭虽寥寥数字,但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此鼎所表达的也正是正考父的谦逊恭谨的美德。此铭文所涉及的“三命”问题,对于研究周代的官制、世袭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音韵学与文字学方法探讨“偻”“伛”二字的具体内涵,读者可以推断古代文本所引史料的严谨性,进而选择正确的版本解读历史。

(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简介:付欣(1997-),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献研读。

猜你喜欢

世袭宋国世家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鞭长莫及
《巴林王公世袭》中记载的固伦淑慧公主四子质疑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毒瘾也“世袭”?雄性大鼠毒瘾遗传给后代
鞭长莫及
颜氏家训千古传
萧相国世家1
皮影世家
打破美欧金融“世袭”,需更多人才